「調整色溫」不該只靠後期

隨著數位作業越來越普遍、素材後製調色的便利性與功能性日漸強大,攝影師容易在拍攝時輕忽白平衡調整,其實這仍是基本功之一。

每種燈具所散發出來的色溫都會有所不同,無論是HMI(鏑燈)、鎢絲燈、LED……等等,而根據當下所使用的燈具色溫來設定攝影機的白平衡,景物才會呈現正常的顏色,如一般室外晴天的色溫約為5200K(Kelvin,熱力學使用的溫度單位),所以將攝影機的白平衡設置為5200K,拍攝出來的畫面色彩才會自然。

同樣的,今天在3200K的鎢絲燈的光源環境內,攝影機白平衡為3200K,拍攝畫面色彩會是正常,不過如果又有窗外的日光照射進來,日光就會變得非常的”藍”。若是以窗外的色溫來做基準的話,室內光源又會偏黃到失真的程度。

不同的光源,不同的對應色溫(Kelvin)

 

如何選擇正確的白平衡

找一張白紙、或是白色布,面向主要的光源,並將攝影機鏡頭對著,啟用白平衡”對白”(或自訂)的功能,就能取得在該光源下最正常自然的色溫。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以主要的光源來決定攝影機白平衡,但也會有所例外,可能有時候會以人的膚色是否自然為主要的調整前提。如果你所在的是四周皆有窗戶、採光良好的屋內,那以窗外日光的色溫為主要標準會較理想,否則以室內光為主的話,窗外的光線會顯得太”藍”。

 

當以屋內的鎢絲燈為白平衡標準時,窗外的日光就會顯得很”藍”

 

如果不偏不倚室內需要補光,卻又只有鎢絲燈或其它較暖色的燈具可使用,那就試著使用混搭色溫吧,不少電影大師還會刻意使用這樣的方式,利用色溫衝突來營造不一樣的氛圍。

 

同樣的曝光、同樣的光源,使用不同的白平衡設置。(左5200K、右3200K)

 

通常在拍攝專訪時,若現場的燈是5400K、對象是黃皮膚亞洲人,攝影機可能會使用5600~5800K來拍攝,使其皮膚稍微偏冷白一些。相反地,如果是皮膚白皙的人物,則可使用5000~5200K來拍攝,使其顏色偏暖些、氣色較佳。

 

設計影片場景時,將不同色溫的光源混合在同一場景內使用,是個頗具挑戰卻又可激發創意的手法。過去在不少大師級的作品當中,都會巧妙的利用不同的色彩光源並搭配特定的色溫拍攝,以達到左右觀眾情緒與感受之目的。

即使不談太深奧的色彩學問,大家都知道偏藍的燈光會帶給人寒冷、陰暗的感覺,而相反的,偏黃/橘的燈光帶給人的是炙熱、快樂與活力。

良好的白平衡控制不一定要”標準”,而是可以帶給觀眾你期待傳達的訊息或氣氛。舉兩個例子:即使今天你使用鎢絲燈,但為了模擬陽光,就該使白平衡看起來偏藍。如果要讓觀眾感受到燈泡的光熱,即使是LED燈泡,將其拍得偏黃一些,才會讓人感受到燈泡的熱度。

當光線同時有冷有熱時,會帶給觀眾某種困惑或捉摸不定的感覺。不少著名大師都會擅用冷熱交錯的燈光來賦予電影特殊的氛圍,如知名導演James Cameron所執導的「魔鬼終結者2」就大量利用了這種色溫落差呈現方式,而Jean Pierre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也利用了兩個極端的色溫來表現每個場景。

 

“魔鬼終結者2″大量使用了同場景亦冷亦暖的色溫。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使用了兩極的色溫。

 

光源混搭時,並沒有絕對標準的白平衡,只需考慮到是否符合自身期待的風格、或是後製是否好處理(非RAW素材太冷或太暖,在二級調色時仍有失真的風險)。

 

還在使用AWB?

AWB(Auto White Balance,自動白平衡)也許仍是大部份人在錄影時的首選,因為省掉了調校白平衡的麻煩。但是如果可以,為何不在換場景時,多花個一分鐘來手動調整攝影機白平衡? 如果您錄製的是RAW格式的素材,當然可以在後期時再決定色溫,但如果是一般標準的影片格式(如H.264),最好是使用固定的白平衡,否則攝影機會不斷的以畫面中白色的元素來判斷當下的白平衡,導致分明是同一場景、色溫卻不斷變化的悲劇

多數人對於拍攝當下的色溫準確度不太要求,連多機協同作業時都未進行統一,也許是忽略,也許覺得AWB=完美,也許只想著想靠後期校正……。然而在上世紀的線性作業中,進階的後期調校並不如今日便利,畫面的tone調幾乎是靠取景當下的燈光、攝影機設置、甚至是膠捲底片的種類來決定,拍攝結果理想與否,靠的都是真功夫!!

還在自動白平衡(AWB)嗎? 試著切換為手動吧,熟悉色溫特性就像瞭解曝光一樣重要。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3 則留言

發表迴響

1
  • 商品已加入購物車
1
您的購物車
NT$999,999
    計算運費
    運送選項會在結帳時更新。
    • 免運
    • 免運
    • 免運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