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流量? 影響影片大小的另一關鍵:編碼器

前最常見的影片素材/成品流通格式,不外乎就是H.264/MPEG-4編碼,相較於較新的H.265格式品質較佳、容量較小,為何大部份仍採用H.264作為主要格式?

 

今天要討論的,屬於常見的跨平台格式:H.264 & H.265,先不談RAW或ProRes等高階格式,專業勿射。

當攝影機或相機在對影像進行編碼時,影響大小和品質的關鍵,在於流量,有請興趣的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後製角度:在意畫素,別忽略了流量。但流量是否就決定了一切? 其實不然,影響檔案大小與質量的因素還有編碼器、色彩資訊、取樣方式……等等,今天我們要來簡單說明的就是編碼器。而編碼器導致檔案尺吋落差甚大的最佳例子,就是H.264和H.265。

 

編碼的差異與表現

大家常用的H.264/MPEG-4 AVC,可說是自HD開始、成功達到跨平台支援的影像編碼技術,目前大多數的設備仍採用這個編碼。

而H.265/HEVC可想而知是繼H.264之後開發出來的新格式,繼承了H.264大部份的特性,在編碼的方式做了些改良。針對編碼時的幀內、幀間預測、方向預測等編碼方式做了改進,H.264固定針對16×16為一組的編碼單位,在H.265也改為浮動式(8×8~64×64),可以依照局部的畫面複雜度來決定壓縮的單位大小。

因為在圖像解析方面做得更智慧,所以流量都可花費在刀口上。就同樣的品質而言,H.265的容量只有H.264的50%、所需頻寬更小。換言之:就同樣大小而言,H.265所保存的細節將比H.264的影像高出許多。

H.264、H.265兩種格式的頻寬需求以及智慧解像技術

 

為什麼H.265尚未普遍

 

也許大家都會想問,既然H.265這麼優,為什麼各大廠牌不趕快跟進? 這其中當然有HEVC授權問題,但還有一個原因不能不曉得,H.265在編碼方面雖然較智慧、頻寬也較小,但相對需要更高的運算效能來進行編碼,所以採用H.265,對於設備的處理器勢必有更嚴苛的要求。

不僅是編碼裝置,在電腦上面播放或剪輯時,也必須進行解碼。H.265編解碼給了電腦更大的運算壓力,剪輯軟體的影片輸出,所需耗費時間可能會是H.264的3~4倍,畢竟花費了更多的效能在解析影像。

圖表來源:TechSpot

 

除了編碼上的苛求,H.265雖然已被大多數播放器支援,但對於網頁瀏覽器等跨平台的支援度仍有限,所以大部份的錄影設備還是選擇H.264,以確保在任何平台上都可以順利播放。此外,由微軟、Google等數家公司合力開發的免費開源編碼器”AV1″,在編碼方面也不遑多讓,形成了AV1和H.265/HEVC較勁的趨勢,未來誰才能正式取代H.264成為下一代4K最普遍通用的格式,大家也仍在觀望,但兩者的支援度肯定都會越來越好。

當然,H.264早晚會被取代,目前已有少數開始採用H.265編碼的相機/攝影機,比如Panasonic Lumix GH5/GH5S、Canon XF705…,為數不多,倒是監視攝影機多採用H.265。

 

儲存檔案的首選

對於想要長期保存影像素材或成品的人來說,現階段就開始以H.265方式做儲存是再適合不過的,佔的容量既小、品質也可以更好,加上科技不斷進步,未來運算效能只會越來越強大,想要剪輯解碼H.265,也將會只是一塊小蛋糕。

 

延伸閱讀:

後製角度:在意畫素,別忽略了流量

相機畫素比拚? 那不是你該去的戰場

4K剪不動? 學習代理素材觀念!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