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 or 中性?「色彩科學」如何決定畫面風格?

彩科學(Color Science),是一個在攝影圈常聽到的東西,但它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對於畫面的影響又有多少?

 

本篇由 RUBIDIUM WU 解說色彩科學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拍攝的影像。

 

攝影界中常常提到的「色彩科學」,跟所謂的顏色的科學是不一樣的(人類的眼睛如何辨識不同波長的光線對應的顏色等等)。色彩科學指的也不僅是色彩生理,或者是不同的顏色如何影響人類的記憶以及情感…等物理現象。

「色彩科學」指的應是某個特定的感光元件,或是特定品牌的感光元件,如何改變它接收到的顏色光線。色彩科學是內建在感光元件裡面的,說白了點它其實就是機內預設的 LUT ( Look Up Table )。

 

你或許會想問為什麼相機製造商,會想要改變感光元件所捕捉到的顏色?為甚麼相機製造廠商不將感光元件所捕捉到的所有顏色,直接交給攝影師或影像創作者在後期時自己處理?

有些公司的確這麼做,RED 的電影攝影機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採用「中性色調」,直到後來開始採用了另一個更為主觀的色彩空間: IPP2。而另一個廠商 Sony,它們的攝影機產出十分精確的顏色,但是有些人卻又會覺得這個顏色太過枯燥無味。

 

實際 vs 看到的

而 Canon, ARRI, Panasonic 的攝影機並不會產出「精確」的顏色,其色彩是基於色彩生理以及電影發展的歷程而產生。當多年前 ARRI 推出他們的第一台數位電影攝影機 Alexa 時,當初的設計並非讓它產生「精確」的顏色,反而讓顏色更偏向 35mm 膠片拍攝年代的化學乳化劑色調。這個方式也讓人類的膚色更加自然協調(黃色、紅色會更傾向橙色,因此使得膚色更好看,可以弱化皮膚上的顏色瑕疵)。

Canon 也將他們的畫面顏色設計的更加類似 35mm 底片。除此之外,Canon 還將畫面顏色設定的更溫暖,連自家的電影鏡頭都是為了符合這項用意所設計。

「色彩科學」並不是單純的只是相機對於顏色的映射,它有著更深的含義。不同的顏色會被不同的色彩密度影響,所以深紅色看起來會有著較低的飽和度、而鮮紅色看起來會更偏向黃色…等等。

 

色彩科學屬於捕捉光線的環節中的一環,有些色彩科學的設定要素並不是為了美學,而是為了修正。例如有些廠商會企圖修正補償因紅外線濾鏡、低通濾鏡,或者其他原因所影響的色調。如:第一代的 Blackmagic Ursa Mini 電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當中,就有著明顯的洋紅色色調,不過後來也透過韌體更新修正了個問題。

 

節省後期調校門檻與時間

隨著整備時間的縮短,色彩科學對於人們來說顯得越來越著要。人們想要一台有著高寬容度、同時不需要在後期做過多顏色調整的攝影機或相機。人們想要的是所謂的「ARRI 感」、「Canon 感」,因為大部分的客戶要求的就是這樣的色調。

這也是在奧斯卡八部最佳電影的得獎作品當中,有高達七部是由 ARRI 拍攝完成的原因。那樣的色彩已經是高製作成本劇情片的標準色彩,即使它是所有攝影機品牌當中解析度最低、卻是賣得最貴的牌子。

撇開動態範圍不談(ARRI Alexa 的強項),其實你也可以自己仿製 ARRI 的色彩,並且將它應用在你自己的作品當中,即使你的相機是不同品牌。不少調色師也自製了可將 Canon 色彩轉換為 ARRI 色彩空間的 LUT,且幾乎看不出來分別。

唯一的問題是你確定想要在每部作品當中都使用同樣的做法嗎?如果你十分喜歡某個廠牌的色彩,直接使用該廠牌的攝影機拍攝,才會是最直接的方式。

以 RED 來說曾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有著非常精準、卻同時非常平淡的色彩科學,不過在看到他們的眾多客戶轉而投向 ARRI 的懷抱時大徹大悟,並決定重新打造一個更具「底片感」的色彩:IPP2。甚至可以開啟舊的 RED Raw 素材並且將他們直接轉換成這個新的色彩,而這也再次的證明了一件事:色彩科學並不是感應器直接捕捉到的東西,而是加入了很多後期處理的概念所打造的產物。

 

延伸閱讀:

ARRI 為何能倍受電影產業的喜愛?

別再盲目下載濾鏡包了,一起來看看為什麼LUT不能亂套?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原文出處:premiumbeat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