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才是你的第二個老婆:腳架挑選要點

腳架,是每一位動靜態攝影師,註定會擁有的基本裝備,鮮少拿來討論,不過在選購上也確實需要一些考量…

有意思的是,身邊不少攝影師,包括自己,相較於手上的攝影機,反而更愛自己的腳架,畢竟一支好且實用的腳架,可以陪你上山下海好幾個年頭,不像高科技的電子產品時常需進行汰換。

對於資深的攝影師,在選購新的腳架時,或許都早已有自己鐘愛的品牌或者是系列、型號。不過對於一些較不熟悉市場的攝影新手而言,恐怕就拿不定主意了。

「好的腳架讓你上天堂,差的腳架讓你下地獄。」

究竟選購腳架時有什麼樣的考量呢?

 

一、確認用途

在選購新的腳架時,是該試用沒錯,不過在試用之前,應該先「思考使用的目的為何」? 是要上山還是下海? 拍電影還是拍攝紀錄片? 是否需要架設長時間的縮時? 需要高輕便攜帶性? 對不少人來說,可能期待腳架是多功能性、得應付多種情況,但取捨之間不變的道理:你不可能同時有個穩如泰山卻又輕盈的腳架

誰不想要有個好用又好帶的腳架,但總是有所犧牲。如果成天在登山,肯定不想背個笨重的腳架到處跑,那選擇了輕量級的,「穩定性」就勢必有一定程度的打折。相反的,如果你總是坐車到定點的片場,那較重的腳架就不會是什麼問題。

Manfrotto Befree Live 輕量腳架 v.s Vinten 重量級腳架

 

為了拍攝的穩定品質,儘可能選擇較穩、較大支的腳架,前提是不會影響移動。

除了考慮到環境,也得考慮一下上面會裝什麼設備,你的相機/攝影機重量為何,是業務機、電影機或是小相機? Handycam? 是否有穩定「運鏡」的需求? 在可以方便移動的前提下,是否腳架整體可穩定支撐你的設備也要思考一下。

 

二、腳的類型

腳的構造、穩定性會直接影響到你運鏡時的質量。

對於沒有摸過太多腳架的人,強烈建議自己親身去店裡感受一下每一種腳架在支撐重量時的穩定性為何。

如果你是穩定優先、便攜性居次的使用者,最好直接試用較粗重的腳:將腳架張開,並全力左右pan雲台,觀察是否在強烈的運鏡過程中腳容易震動,即使是微弱的震動可能也會嚴重影響拍攝的影像品質,而越大支的腳當然也就越能承受較大的機器以及較激烈的運鏡。

 

腳太輕的話,雖然好帶,但在運鏡過程中可能會讓你很困擾,尤其是你搭配了很穩定的油壓雲台或很大的機子時,在每次運鏡中或結束時可能都會產生震動,越長焦段可能會越明顯。

而關係到重量的除了設計之外,還有材質,許多人花了更多的費用去購買輕量的碳纖維版本腳架,最好還是評估一下穩定性與便攜性的平衡,或許你選擇鋁合金反倒較恰當,而且還較便宜。

而我個人仍偏愛鋁合金的腳架,除了較穩之外,鋁合金在劇烈碰撞時感覺還是較耐,碳纖維一旦損傷就完全不能再使用。

如果你是所謂的「打帶跑」攝影師,需要極高的機動性,那可能還得再多注一下「收納/架設時的效率如何」,以及「腳收起來時能否固定好」,搬運時才不會甩來甩去。

Sachlter Flowtech 75 收腳時的磁吸固定

 

三、雲台安裝方式

一般來說三隻腳連接到上方雲台,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3/8″螺絲,一種是所謂的「碗公」(半球型座)。

通常比較小型或是便宜的腳架,都會直接採用3/8″螺絲的平面,好處是隨時可以任意安裝有3/8″螺孔的球型雲台或軌道等等,但缺點是想要調整水平時,只能去用三隻腳調整,在效率上差了不少。

Manfrotto MT055CXPRO3 碳纖維腳架

 

而使用碗公的腳架通常價格較高,不過專業的一定都懂其原因。最主要是水平可以快速調整而毋需動到下面三隻腳,在調平時的效率極高,拆裝雲台時也極方便。

碗公也有多種尺吋,最標準的是75mm的大小,如果實際使用時的攝影機更重或是拍的焦段更長,最好考慮碗公尺吋達100mm的腳架,但重量也會更高。

如果想要碗公雲台又想要3/8″螺絲的平面怎麼辦,那記得找下圖這類產品,通常需對要用到這種東西的都是滑軌或小搖臂。

 

碗公型的絕對好嗎? 那可不一定,像是Manfrotto小腳系列,雖沒有碗公的設計,但其中柱除了可以作為額外的伸縮關節,還有橫豎的功能,對於某些需要拍攝Top View的用途其實仍是十分好用,這是碗公型沒有的功能。

Manfrotto MT055CXPRO3 碳纖維腳架

 

四、腳的延伸方式

「好的腳架讓你上天堂」,拿來形容腳架的延伸方式,我覺得再適合不過。

除了延伸的腳要穩,在調整鬆緊進行調整時的流暢度也十分重要。新型的腳架都在這一點上面做了不少改良,但還是要注意一下,最好不要是那種轉了很多圈才能放鬆或轉緊的關節,自身經驗是這類關節使用久了常會有軟腳的問題,扳扣式的較為理想。

 

「彎腰」是造成職業傷害的一種原因,傳統多關節的腳架,總是需要彎腰去鬆開離地面較近的關節,除了麻煩也增加身體的負擔。而像Sachtler/Vinten的”Flowtech”系列腳架,讓攝影師在完全不需要彎腰的情況下快速鬆緊關節,是個用過了就回不去的產品。

Sachtler Flowtech 75 快扣式三腳架

 

當然像是Flowtech之類的腳架價格也不是那麼的平易近人,若是有預算考量、只考慮傳統型關節,那你可以注意幾個重點:

  1. 關節數量:關節數量有三段時,有點像是3種高度的「預設集」給你使用,缺點是你想全開時得鬆開2段的關節,三隻腳加起來總共得開關6次。而二段式的關節在伸縮時總共只需調整3個開關,相對的較快速,但總高度可能較低。
  2. 開關類型:扳扣式或是旋鈕式,前者在效率上會比較快速俐落。
  3. 關節開關位置:延伸腳時,可以少彎腰的較優,能不彎腰的最好。

此外還有一點較多人會忽略,就是「關節的防塵或防水設計」,有一些腳甚至有防鹽水的設計,畢竟長期在惡劣環境下拍攝,也會對腳架造成一定程度摧殘。

 

五、止滑板(spreaders)

通常中/大型的腳架都會有該設計,目的就是避免頭太重時軟腳,可以幫助腳架維持目前的開腳角度。

一些止滑板位置在在中間關節,較大型的腳架則通常會在腳架底部,也就是貼著地面,因為這樣最牢固。

 

大多數的止滑板都可以加長,目的就是讓腳架的三隻腳能在必要時刻張得更開,比如上面安裝較長的滑軌時,可以避免重心偏移導致腳架歪斜甚至傾倒。

而底部貼著地面的止滑板雖然最穩,但也有缺點:就是在不平整的地面反而會影響三隻腳的穩定性,如果常在不平整的地面(比如河床)拍攝,那使用懸空型的止滑板較適合

此外,如果能選擇止滑板方便拆裝的腳架,那也會有加分。

 

六、雲台

有了好用又穩定的腳,還得有靈巧的雙手,而雲台就像雙手一樣,是十分重要的「上半身」。

平面有平面的需求,除穩定外,重點是在能否快速微調各個軸向。

動態攝影則多了「移動運鏡」的需求,必須要搭配油壓雲台。大碗公、較重的油壓頭在運鏡時,相對的也較穩定,但同樣得付出沉”重”的代價。

隨著技術創新,現在製造商已經開發出不少具備阻尼同時又超輕量且便宜的雲台。不過以物理極限來說,份量大的雲台在抗抖動的表現仍是會較優異。所以評估時,不能單以相機+鏡頭的份量來計算,因為可能之後會增加承架、螢幕、V電池…等設備,雲台太過輕量仍非明智之舉。

Sachlter Ace XL 油壓雲台

 

較重的設備自然就會需要較高的阻尼,運鏡時才會穩定,而有些樣式的雲台可以調整阻尼強度,這可以讓你在使用不同的設備時,依設備的份量來決定軸向的「硬度」。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在起步和停止時是否有抖動的問題? 有些雲台的手感明明覺得扎實,然而當你使用長焦或微距的畫面時,卻會發現每當運鏡停下時都會發生明顯的震動。

Miller CX6 可調阻尼油壓雲台

 

所以油壓雲台最好在選購時也實際試用,裝上最重的攝影機和鏡頭,搭配最長的焦段進行運鏡試拍,就能確切感受。

 

七、快拆板類型

過去每家雲台廠商都想發展自家的快拆規格,畢竟做大了,可以利用快拆來聾斷雲台的市場。反之如果做的沒別家好用,就只能乖乖跟著別人的規格走。

最常見的大宗規格大概就是Manfrotto 501和Arca。如果新買的雲台快拆,與自己的穩定器或是現成雲台能通用的話那是再理想不過,因為可以減少更換快拆的次數。如果是這兩種以外的快拆通用性就不高,恐怕買來只能跟著原本的雲台跑,弄丟了也較不好買

Arca 快拆 vs Manfrotto 501 快拆

 

相較於平面攝影來說,錄影的用途通常設備會比較「大台」,所以那種單顆1/4″螺絲的快拆板是絕對不敷使用的,最好還多一顆防滑卡榫,或是多一顆3/8″螺絲固定,這樣長時間作業才不會鬆脫,否則pan久了快拆板註定會鬆掉。大型攝影機通常底部都會有1/4″和3/8″雙螺孔,如果是相機的話,則最好加掛提籠,因為提籠有多個固定孔,可以使用雙螺絲的方式固定。

如果你想購買的雲台上面看起來只有一個1/4″的螺絲,最好確認一下有無「溝槽」以及「能否多加一顆3/8″螺絲」。

 

結論

相較於在購買攝影機或鏡頭,週邊的選購更加重要,畢竟汰換率不會太高,甚至可以跟著你一二十個年頭。

所以我個人會建議腳架雲台千萬不要省,能一次到位就一次到位,雖不是說要一定得買最貴的,但你最好想想:比起機子,腳架才會是陪你走更長遠的第二個老婆呀~ 啊抱歉,可能是第一個…

還要抱機子睡覺嗎? 該改抱腳架上床了。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1 則留言

腳架、穩定器還是手持? 你的相機該用什麼固定方案? | 杰客森林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