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迷思!? 低像素CMOS,不見得是對抗噪訊的感光利器

過去我們的認知中,低解析度感光元件理當擁有更高的畫面純淨度…

 

由近期的A7S三代開始,讓不少論壇再度開始討論低光性能的問題。但國外知名攝影網站DP Review卻表示:相機的感光表現,不應該直接歸因於「像素多少」。

當然,這件事情可能還是有不少的爭議,不同世代的產品可能結果也不盡相同,個案還是得由實測來證明。

 

對於4K的格式而言,8K單眼和4K單眼所拍攝出來的影片,排除掉各種取樣或像素合併的因素的話,肉眼可能不易感受到差異,圖像也是如此。

在這次的案例中,DP Review針對了A7S III和A7R IV兩台機子進行測試,使用相同的鏡頭、光圈值以及ISO,不做任何的圖像處理,直接將原檔輸出列印再進行比較。

A7S III具備了1200萬畫素,而A7R IV則高達6100萬畫素。這兩台機子都是SONY近期推出的旗艦機款,同樣的色彩科學設計,也同樣都是採用全幅背照式感光原元件。

當以同樣的尺寸顯示、列印同樣條件拍攝的圖像時,兩者乍看之下差不多相同。

 

放大列印輸出。

 

針對輸出的圖像,近看一下暗部的情況,反而是A7S III呈現出較為嚴重的噪訊顆粒。

 

A7R IV的圖像,PPI較高(pixel per inch,單一平方英吋的像素量),明顯就連噪訊的粒子也較為細小,整體上而言,在相同ISO下,「噪訊所導致的問題」比A7S III好了許多。

另外由於A7R IV像素量較高,如果在機身或軟體需進行降噪,機制也能取得較多的資訊進行解析與判斷,反倒在降噪後更能保存細節。

 

 

所以高像素的噪訊問題,是否就不需要太過去在意? DP Review的論點是:如果你遇到兩個「感光面積相同」、「技術相同」、「年代相近」的產品,其像素量所影響的感光噪訊問題,落差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嚴重,甚至還相反。低像素的感光元件,主要應是為了滿足更高速的處理效能(譬如連拍速度、HFR),而非畫面純淨度

 

換句話說,如果遇到的是體積小、卻又高畫素的感光元件,那當然就很有關係、肯定會嚴重影響到噪訊表現了。

DP Review影片: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1
  • 商品已加入購物車
1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運送選項會在結帳時更新。
    • 免運
    • 免運
    • 免運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