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攝影需使用哪些濾鏡?

以前剛開始玩攝影的時候,很難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尤其是鏡頭,看過去琳瑯滿目的鏡頭,不花一些時間多做一些功課,真的不知道要怎麼選。好不容易搞懂鏡頭之後,又看到了五花八門的濾鏡,想說為什麼攝影的世界要這麼複雜?

本篇針對許多初入動態攝影的初學者,解釋一下:為什麼搞定了鏡頭之後,還得準備這些鏡片?

 

網路上其實早已不乏各種濾鏡用途的教學,但大多是傳統靜態平面攝影的用途,雖然動靜態的應用大同小異,但仍有一些考慮和用途不同,今天就以拍片最常見的濾鏡來介紹吧。

 

一、UV保護鏡

UV保護鏡最為常見,如果你是愛鏡頭的人,那你的鏡頭前面也肯定裝著一塊。看似什麼效果都沒有的透明鏡片,”UV”其實是抗紫外線(Ultraviolet)的意思,早期是因為底片對於一些高光的不良反應,可能會影響到色彩飽和,加裝一片UV之後,可以有效降低其影響,但現在的光學設備多已具備抗紫外線的能力,不過UV鏡並沒有消失,而是成為了「保險桿」的角色,當你的鏡頭前面被敲到、撞擊時,它就會是首當其衝。

 

雖然UV鏡不具任何效果,但有一個重要觀念:「再好的鏡片都會折損畫質」,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會看到價格數千的保護鏡,越昂貴的保護鏡當然通透性越好,反光、散射的效應越低,一般來說:平均只要一兩千台幣的品質就可以還不錯。

再好的鏡片,即使看似透明,多少仍會影響畫質,所以以我個人的習慣來說,一旦鏡頭前面要加裝其它鏡片(比如減光鏡ND),就會先把保護鏡給拆下來,也就是說這時「保險桿」換ND來擔任的概念,只要鏡頭的前玉不直接曝露在外、那麼加掛的鏡片越少越好。

一些時候,究竟需不需要加裝保護鏡也是依鏡頭本身的價值而定,如果是萬元台幣上下的鏡頭,要買個數千元的保護鏡來裝,似乎也沒那個價值。

 

 

 

二、ND減光鏡

ND,Neutral-density的縮寫,也就是所謂的「中性灰濾鏡」,可以限制進光量,類似太陽眼鏡的效果。

對於平面攝影,N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以「加分」的工具,對拍電影來說卻是「不可少」,所以在專業攝影機上,幾乎都會內建多段減光鏡。而相機因為體積小,長期以來又是專注於拍照,所以幾乎不會內建這個東西,都是需要時才使用「外掛」的方式安裝。

對電影來說,加掛ND的目的,是為了「讓快門維持在最佳長度」,這和照片通常是為了水流、車燈拉絲的目的不同。因為大太陽下,如果你要用快門去抑制曝光,勢必拉到極高,雖然這是控制進光的最直接手段,然而快門拉太高會造成移動的物體在畫面上會顯得太銳利、失去流暢感,也就是「動態模糊」,此時應加裝ND減光鏡來壓低光量,讓快門維持在一個最理想的位置。

那你可能問說為:「什麼不縮光圈或降ISO?」簡單來講,就是縮光圈會影響到景深,降ISO的話,可能你已經降到底了。 (請參閱: 你拍片,還在用快門控制明暗嗎?)

圖片來源:happylemon

 

那常見的ND鏡片為:ND2、ND4、ND8、ND16,以上各差了一檔,數字越高阻光的力道越大。以上指的是單片型減光鏡,減光的數值是固定的。

另一種則是「可調式ND」(Variable ND),也就是可以調整濾光力道,十分方便,但常見裝在鏡頭前的旋轉式VND,多會有一個缺點,就是「十字紋」,在特定角度時會有十字的暗紋(如下圖)。

 

為了避免發生十字紋,一些比較專業的用途會使用遮光斗,這種配件除了可以遮擋特定角度的外溢光線,也會有方型槽,讓你可以安裝方型的濾鏡,比如Nisi的C5遮光斗,可以同時安裝一片ND和一片VND,兩組ND疊加起來,最多可以減掉九檔光。

 

許多初學者不認為動態模糊有那麼重要,實際上這對觀影感受會有很大的影響。對我來說,如果今天只能選一片鏡片出門拍片,不用考慮,我會直接拿ND。 (請參閱: 拍攝影片如何選擇適當的快門? )

選購ND時一樣要注意品質,好的濾鏡即使在大幅減光的情況下,仍能保有優質、正確的色彩。有些十分廉價、雜牌的鏡片裝上去,畫質可能會不堪。畢竟不便宜的鏡頭都可能有色偏了,更何況是這種設計來「改變光線」的東西,太便宜很容易會翻船。

如果買了價值不斐的鏡頭,那請務必跳過任何便宜到爆表的ND,你以為CP值超高,實際上它可能會讓你的畫質變軟、光點暈開甚至色散紫邊、顏色偏移……等等,而這些問題大多都是拍攝當下難以察覺的。

 

 

三、PL偏光鏡

PL,Polarizing Filter,稱為「偏光鏡」或是「偏振鏡」,常見的就是環型偏光鏡CPL(Circular Polarizing),和ND一樣安裝在鏡頭前方。

 

偏光鏡主要的用途就是可以把特定角度的反射光線給過濾掉,應用上和靜態攝影一樣,我個人平常拍片較少會裝PL,尤其是移動式的拍攝,但遇到幾種比較「靜態」的狀況,PL還是很好用的,可以過濾反射的光線,讓反射面後方的主題更明顯、飽和度更高。比如風景中的天空和水面,搭配PL拍攝可以顯得更藍。或是用來消除反光,讓你更容易拍到水裡的魚或玻璃櫥內的物品。

如果把反光消除這件事排除掉,看似PL效用不大,其實在很多時候,偏光鏡也可以間接去提升相機在拍攝時的動態範圍,因為它可以幫你去除許多光線爆掉的反光面,比如反光的鐵門或引擎蓋,尤其在大太陽下,這些物件容易因反光過亮導致飽和度降低。大太陽時出外景,帶上一片PL,你的空景可以比別人拍得略勝一籌、色彩更濃郁,後製調色時也很容易加到分。

無偏光(左)與安裝偏光鏡(右)之比較
無偏光(左)與安裝偏光鏡(右)之比較

 

話說,現在很多人也會在鏡頭前面固定掛一塊偏光鏡,順便當成保護鏡使用,那一樣要注意鏡片品質的問題。

 

 

四、黑柔鏡

Black Mist,黑柔鏡,又稱黑霧鏡。

以前黑柔比較屬於「效果鏡」的範疇,如今卻十分普遍,不少人也會將黑柔鏡常態性的加裝在鏡頭前。

黑柔會將高光的部份做柔化的處理,讓對比降低一些、提高燈光的氛圍感、讓整體畫面的「空氣感」更重。

早期很多朋友玩底片都會用「白柔」,但白柔鏡拍攝到光源時,光會暈散到整個畫面,黑柔在這方面的效果比較剛好,最常見的是1/8黑柔,購買時通常也會有1/4和1/2的選項,數字越大柔化的效果越強烈。個人認為1/8的感覺是最剛好、或者說會是最常用,增加空氣感的同時,又不會太迷幻。

原畫面(上)和加裝1/8黑柔(下)之比較

 

以前不太敢用黑柔鏡,是因為一旦用了,就會註定畫面「霧霧」,進到後製如果不想這種感覺,就沒辦法復原。所以如果要這種「空氣感」、「光線暈開」的效果,通常都會到後製的時候再加上去。但現在的黑柔鏡做得越來越好,在高光暈散的同時,其他中暗部區域的細節絲毫不受影響,該特點對於拍攝人像也會有另類效果,也就是「柔膚」。

所以現在只要氛圍適合,其實我都會直接用下去,那種感覺反而是後製比較難創造出來的。

原畫面(左)和加裝1/4黑柔(右)之比較

 

甚至這幾年,我常遇到很多導演,拍片時都要求裝黑柔鏡片,利用它中和光線、降低對比,達到畫面質感提升的效果。

 

以上就是四種目前以動態攝影來說,最常見的濾鏡,如果你也準備認真跨入動態攝影的世界,以上這些鏡片,絕對都是必備利器。

「濾鏡多一片畫質就折損一遍」是最重要的認知,當你一切以畫質為優先時,若也需要這些鏡片的效果,那得好好評估+測試,在效果和畫質中取得最好的平衡。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發表迴響

1
  • 商品已加入購物車
1
您的購物車
NT$18,310
    計算運費
    運送選項會在結帳時更新。
    • 免運
    • 免運
    • 免運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