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門檻大幅降低之後,後來的影像創作者,其實一直在擠壓原本的影像人。
後浪推前浪,角色正在互換
以前影像是一塊,行銷曝光是一塊,這兩件事通常是分開來的。雖然影像創作本身也是一種行銷的媒介或載體,但以前我們只要滿足業主的需求,由業主來決定怎麼面對觀眾和市場。
那時候的行銷,跟我們是脫鉤的。
但現在的行銷,從想法、製作到上架與互動,整個流程可能只需要一個人、一支手機,甚至一小時內就搞定。這也意味著:影像產業已經不再需要完整的產業鏈了。
影像人要會行銷,壓力山大
今天要靠影像吃飯,不只是技術好就可以,還得懂得曝光和變現。對於傳統接案的影像人來說,這幾年壓力真的很大。
我自己是很早就跳上了自媒體這艘船,雖然只是艘小艇。但我身邊還是有很多靠影像吃飯的朋友。大的團隊自然還是能因應局勢,但小團隊、剛入行的朋友,常常會問我:「做影像還有未來嗎?」
明明影音是趨勢,可是很多人卻看不到未來。所以今天我想聊聊這個「生存問題」,不論你是婚攝婚錄、接案者、影音團隊或是自媒體,我想大家的處境其實都差不多。
自媒體平台不是藝廊,而是追星現場
以前以為 YouTube 是一個藝廊,可以讓更多創作被看見。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個經紀人」,目的是把你變成一個品牌、一個被追捧的人物。
你以為這是一個展覽空間,結果每次發新片都像是場粉絲見面會,或許一開始覺得這是「額外」的,但也許因為幾支爆款的片子、流量衝高不少,後來如果流量「回歸正常」的影片,反而會有一種失落感。
尤其對於我們這種「相對硬核」內容創作,認真研究了東西來分享,沒什麼人看;但聊個八卦、講些心聲,反而引起大量互動。
這種現象會讓人想放棄初衷。
看到這,有些人問我:「那我只是想靠影像接案,不做自媒體可以嗎?」老實說,我覺得更不容易。
接案生活開始的難關
現在要靠影像接案真的很難。如果你沒有穩定的案源,那在一開始的曝光行銷,就會卡關。而曝光有了以後能不能成交?又是價格、品質的問題。
拚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這行業真的太捲了。
尤其在 Threads、IG 這種短內容平台上,一滑就是一堆炸裂級的作品,而且很多還是學生做的。他們沒有預算、但有熱血。反而比你更無懼,敢燒時間、燒資源。
被手機與 AI 擠壓的攝影市場
我們做攝影器材租借或銷售服務的就會很清楚:
- 手機在掏空相機市場
- 相機在掏空攝影機市場
- 各種高端領域雖然還有需求,但它下方的市場已經被低一皆的產品吃掉了
你擠不進頂尖團隊,那你就只能在底層打群架。而且這還是台灣,若你跨到海外,那競爭就更激烈。
中國攝影師「空降」馬來西亞
最近看到一篇馬來西亞攝影師的貼文,說到中國攝影師直接飛過來快閃接案。
中國的攝影師為什麼這麼「強大」? 因為中國內需大,產業鍊可以快速成形、資源又相對多,就拿影視器材來說好了,不少攝影週邊工廠都在中國。於是發展極快的狀態下,「量產型攝影團隊」就不斷出現、並快速飽和,已經不只內卷,還開始向外輸出。
這讓我想到台灣某些攝影器材租賃公司也被爆出背後資金可能也是由中國的影視公司出資、且提供了極低廉的器材租賃價格,引發大家抵制。雖然對創作者來說是好事,但會衝擊現有的台灣租賃業,當它資金量體大、可以先藉由削價競爭把其他對手幹掉,接著再恢復成原本的行情時,對手已經都躺平了,這就是典型的「不公平競爭」。
那我們怎麼辦?
如果你現在已經踏入這一行,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
- 珍惜現有客戶: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但經營好一條線,有可能養你一整年。
- 不要失去熱忱:沒工作的時候也可以拍些小東西療癒自己,這很重要。
- 虛心學習新世代:即使你是老鳥,也要承認後生可畏,不要總拿著「過去我們都xxx」對後進者說教。
那如果你是新進的創作者,自認已有影像製作接案的能力,如何開始?
讓我回到一開始的話,我會直接先開公司,從政府標案開始做起。雖然標案不見得容易、也會有很多競爭對手,但至少表面上還是有公平競爭的空間,殺出重圍的機會是大的。
另外,就是結合自媒體,打造個人品牌。選一個比較冷門的主題作為你的自媒體主幹,並持續分享,累積信任感,除了你可以發展出自己的 IP 之外,不少潛在客戶也會看到你的影像製作能力,你可能從這裡也能夠接到案。
說到社群,像我最近會覺得 Threads 真的是一個訊息密度極高的平台。它讓你破圈的同時,也會讓你懷疑人生,因為你會看到更多強悍的創作者。但反過來說,如果你有熱忱、有作品、有自信,它也能讓你更快建立自己的 IP 並進行擴散。
攝影本是快樂的,別讓它變成100%的負擔
我真心覺得攝影是一個很棒的興趣。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按下快門是很療癒的。但一旦你把整個職涯押注在這上面,就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壓力與現實。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或你有其他的想法,歡迎留言跟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