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製角度:在意畫素,別忽略了流量

內建4K錄影的單眼越來越多,當然有4K就錄4K,老子電腦效能破表,後製眉頭都不必皺一下,何必還錄1080p? 但選了4K就…真的最好嗎??

這樣說好了,就畫素而言,4K是HD的4倍,等於是四台HD電視合併的精細度,如果一個HD的影像流量(bitrate)為50Mbps,依此比例,同質4K的影像的流量應該要200Mbps吧? 但就現大部份單眼的30p格式來看,HD的流量在60Mbps,4K的流量在100Mbps,當機器從鏡頭將8bit 4:2:0的訊號送進快取區編碼時(如XAVC-S),4K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以HD 30p 60Mbps的品質來說,4K 30p的流量應為200Mbps以上才對等,但因著單眼的處理器能力有限,必須限制流量在100Mbps,錄製時得不斷壓縮影像以符合要求,犧牲掉的就是畫格與畫格之間的差異度。所以其實4K 100mbps比起HD 60mbps被壓縮得更多,若壓縮率和畫格數不變,但錄影的解析度從4K降成HD,所擁有的頻寬,比起4K更能夠完整紀錄動態的細節資訊。所以若是案子要求規格只是HD、後製時也不會有裁切畫面(crop)的需求,4K 100Mbps與HD 60Mbps,我寧願選擇後者,因為4K在此唯一的優點只有解析度,後製上的動態細節不見得比HD好,反而可能在高壓縮率下失了真

觀察下圖,壓縮率(流量)在畫質上的影響:

流量 壓縮率

 

當然,在螢幕/電視大小不變的情形下,色彩資訊不見得要保留那麼多,人眼對於顆粒的敏感度多過色彩,那單眼選擇格式時,該如何考慮? 符合下面幾種條件的時候,可以安心選擇拍攝4K:

  1. 畫面屬於穩定型或靜態型的影片,如很高的空拍。(若是手持跟拍或手持長焦鏡頭較不適合,有限的流量不足以負荷畫面的劇烈晃動。)
  2. 後期製作沒有要去背(Keying)、沒有要合成。
  3. 不需要大刀闊斧的調色。

 

既然如此,什麼樣等級的機器才能讓4K發揮到在HD時所具備的相等流量? 答案是有支援XAVC-I或X-AVC-L錄製格式的專業機型,但就目前來看,體積價格都親民的單眼要達到是有困難。

至於成品最終輸出的流量要如何定奪,你也許會想:「拍攝100Mbps的素材,不輸出100Mbps豈不是可惜了?」 其實素材的高流量用意,是為了讓後製能盡情發揮,一方面減低影像在編輯或轉檔時所產生的折損。一般來說,4K的成品流量約50~60Mbps就非常足夠,而較常用的HD影片的輸出流量,若為較靜態的畫面或者是空拍,輸出20Mbps就可以擁有高品質,如果是畫面劇烈變化的影片,才考慮將輸出的流量提高至40~50mbps,想要更高的話,除非是影片可能會二次利用,不然只為純欣賞就沒有意義了。

最後補充一點:”Mbps”,意即”megabit per second”,也就錄製影像時,每秒所產生的megabit,而mb或Mb=megabit,MB=megabyte,B的大小寫是有差異的,然後1個byte=8個bit,所以格式的流量如果是100Mbps,一秒的素材就大概會是100megabit(mb)÷8=12.5MB,Kbps或Gbps的算法依此類推,以後大小寫不要再寫錯嘍。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8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