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光圈幫你說故事

第一次入手恆定光圈鏡頭,光圈不開到最大真是可惜了,大部份人都會這麼說,但少有人會跟初學者說不要全開的理由是什麼。

光圈的用處

光圈(aperture)除了可用來控制進光量,也可用來控制景深(depth of field,簡稱DOF),也就是對焦時清晰的範圍深度。光圈越大時,景深越淺。而光圈不變時,影響景深範圍的,就是對焦距離,隨著對焦點離鏡頭的距離越遠,使得該範圍越深。所以只要在”焦內”清晰的物件,也同樣可以稱為在景深範圍內。

圖片來源:Xiuchai Xu

 

光圈縮放的目的與效果

超大光圈可以為被攝物帶來一種突出的視覺感,即使在茫茫人海中,也可以藉由大光圈、淺景琛的效果,讓觀眾看見在人群間穿梭的主角,但開到最大就是最好嗎?

一般電影場景,在使用長焦鏡頭拍攝遠方的物件時,光圈值不見得都是開到最大的,以全片幅35mm感光元件而言,使用100-200mm f4拍攝遠方人物,人群雖擁擠但主角仍是清楚的,如果開到f2.8時,原本的人群成了更糢糊的散景時(Bokeh),擁擠的氣氛效果反倒沒有f4來得好。

適度的縮放光圈,足以突顯遠方的視覺目標,也不失人群的雍塞感。

 

背景適度的糢糊是我們強調的重點,你希望這個構圖能傳達什麼訊息? 使用減去法,將畫面中不重要的細節用景深排除掉,不然就是依照該背景物件的特性、給予它最適當的清晰度,使其物件在某種程度上傳達訊息

 

焦段:100mm,光圈:f4 vs f2.8,如果你希望觀眾可看出機器人背後發光的是LED,太大光圈(右)可能不適合你。

 

焦段:85mm,光圈:f2.8 vs f1.4,適度縮小光圈可增加透視感(左),讓觀眾感受到後方男演員凝視女主角的神情。

 

採訪時,常會使用副機補捉受訪者的臉部特寫,如果你使用的是180mm f2.8,剛好又碰上肢體動作豐富的受訪者,可能一會兒眼睛失焦、一會兒鼻子失焦,除非這是你想要的效果,不然對觀眾而言並非好的體驗,應確保景深涵蓋受訪者的”臉部”前後各10公分。

 

如果背景與前景的距離太遠,比如主角身後是雄偉的山派,你又不希望背景因距離前景過遠導致太糢糊,這時也可考慮縮小光圈,但不建議縮到過小(f12以上),否則太銳利也會影響到畫面品質。

 

影片何時使用超大光圈

長焦鏡頭的大光圈,並非英雄無用武之地,在電影過場的輔助鏡頭(B-Roll),或是表現情境氣氛、物件質感、空氣凝結、或超微特寫時,仍非常適合使用長焦+大光圈來表現。

電影常使用的過場鏡頭,主要讓人感受當下情境。

 

大光圈拍攝的著名鏡頭,雖然看不見是誰,但可感受此角色所帶來的威脅、未知的恐懼感。取自大衛芬奇所執導的「火線追緝令(1995)」畫面。

 

 

大光圈鏡頭的優點,並非只有進光量

覺得買了大光圈鏡頭卻常在縮光圈,好像有點浪費? 其實好鏡頭的條件不僅只有光圈大小,通常在設計及材料上,配備大恆定光圈的鏡頭仍比同焦段的其他鏡頭好,以70-200mm焦段的兩顆長鏡頭:f4和f2.8來看,都使用f4光圈來拍攝時,f2.8這顆拍出的成品比起f4的成品,自然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對於影片而言差異不大。

 

也許有些大光圈主義者,對以上的內容不認同,也歡迎分享不同看法,影片如何拍會更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本文想強調的是:「利用光圈幫助你說故事」。

下次按下REC前,不如先好好思考一下構圖,想想最適當的光圈值是多少吧。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8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