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完影片素材回家開始後製之前,先把影片好好地整理一下,至少之後找素材的時候會輕鬆一些,這邊提供幾個整理守則,讓你的後製之路可以遠離苦海。
一、善用資料夾分層
大部分的人所謂的「整理素材」,不過是開一個資料夾然後把影片丟進去…
可以利用影片中的[日期][時間][地點]來當作資料夾的名稱,架構出層次(像是:專案名>日本>東京>拍攝日期)。
若長時間出差拍攝,也可以先將檔案變成壓縮檔,除了方便備份與移動,也比較不佔空間,等到回家要正式剪輯時再進行解壓縮。
二、全數採用同一標準命名
檔案命名如果讓人一眼就能理解,翻素材就會方便很多。不要使用” Shot 1 ”這種命名,因為這樣無法顯示這一段素材內容是甚麼。
命名時可以使用文件所屬項目的縮寫,搭配第幾個片段、場景、章節…來當作縮寫的命名 (如:jackson_interview_wideshot_01),不論後續是自己剪輯或交由他人剪輯,對於翻素材的效率都有幫助。
三、增加 metadata
許多人在匯入素材時,只保留影片素材檔案本身,而丟棄了原本機器在拍攝時所產生的 metadata 數據,其實最好一併保留下來,在剪輯時有更多資訊可以參考。
而 metadata 不僅是機器所產生的拍攝數據,你也可以在輸出素材時,一併為當次的拍攝建立自己的 metadata,即使是在資料夾內建立一個簡單的文件紀錄拍攝內容,都會讓之後在調閱素材時更加的方便。
四、隨時隨刻做好備份
不管是素材或是整個專案,對於創作者來說,檔案毀損或遺失,都是一場惡夢。多花一些額外的時間和成本來進行備份,等到那天真的出問題的時候,你會感謝當時的自己。
五、將常用素材獨立準備好
每一個剪接師,都會有自己的音樂音效庫或是常用的效果素材庫,且會在不同的專案中用到,與其每次都要回過頭去舊的專案裡面翻找這些素材,不如把這些可能常用到的素材獨立出來做好分類,且存放在隨時自己可以調用的狀態。
參考來源: Videom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