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跟大家傳統觀念上認為的不一樣,畫素的高低跟一塊感光元件的好壞並沒有直接關係。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決定了一台相機的好壞,又該如何挑選適合你的相機呢?這篇文章應該可以解決你的疑慮,幫助你找到最適合你的相機種類。
我們都知道感光元件對於一台相機的重要性,但是什麼樣的感光元件才算是一塊好的感光元件呢?什麼樣的相機與感光元件組合是最適合自己的呢?這些組合又會如何影響到我已經擁有的鏡頭群或是未來購入鏡頭的選擇?這篇實用的導引會幫助你回答這些問題,甚至還可以學到一些小知識!
以下是一些關於感光元件的小知識以及背後的科學原理。首先,如同你已經知道的,感光元件的功用就是捕捉可見光線(不可見光也可以,如果你要把紅外線也算進去的話)然後轉換成數位訊號。
雖然說轉換的過程十分複雜,但是可以被簡化為光子被感光元件吸收之後產生出了可以被轉換成電子訊號的電子,經過相機處理之後再成為你看到的影像。最常見的感光元件類型有兩種:CCD(感光耦合元件)跟 CMOS (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CD 會記錄下光電效應產生的電子並且按照順序地輸出至相機的記憶體。而 CCD 採用按照順序地資料搬移方式而非平行計算(CMOS 採用)也正是 CCD 以及 CMOS 之間的最大關鍵區別。
CMOS 採用的平行計算方式可以降低資料寫入相機的時間,也有著較低的能源消耗。
當然 CMOS 也並非完美無缺!像是拍攝影片時的果凍效應、較高的雜訊;但是近年來 CMOS 感光元件已經在很大比例上取代了舊型的 CCD 感光元件。
因為新的相機科技進步,剛剛提到的那些 CMOS 缺點也已經大幅度減少,而近年來 CMOS 感光元件已經幾乎佔據了整個數位相機市場。
找尋到適合你的感光元件
第一個要問問你自己的問題是:你到底需要多高的解析度?如果你從事的行業是需要高保真、得打印出來或是作為其他的大尺寸應用,你就必須要考慮大尺寸的感光元件,如全片幅甚至中片幅。直覺上來說,大尺寸的感光元件帶來的就是更大的影像、更佳的解析度以及後期裁減而不失真的空間。而如果你主要的活動範圍都是在網路上或者數位形式傳遞,那麼即使你是使用較小尺寸的感光元件還是可以創作出解析度足夠的照片。
至於拍攝影片,當然就不會有印刷的問題,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會讓你更想選擇大感光元件的相機。舉例來說,在低光源拍攝的時候,大感光元件通常也會有較佳的表現。等等我們就來談談不同感光元件造成的裁切比例以及鏡頭之間的選擇。
動態範圍
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 也是一個選擇相機或感光元件的重要資訊,它的定義就是感光元件所能捕捉到、最亮不失真的訊號(亮部)到最暗不失真的訊號(暗部)。靜態攝影的 HDR (High Dynamic Range) 功能行之有年;而動態攝影因為需要更強大處理效能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較高階的機器才會擁有這個功能。
你的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對於低光拍攝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你需要在高反差的場景、低光源的地方拍攝,或許你會想要考慮大尺寸的感光元件。
鏡頭以及感光元件組合
考慮到感光元件尺寸只要小於35mm,焦距就會往望遠端加乘上去,例如 Canon APS-C 感光元件大小的相機等效焦段必須乘以 1.6,所以假設一顆用於35mm 全片幅感光元件的鏡頭是50mm,這顆鏡頭接到 APS-C 感光元件的相機就會擁有 50mm x 1.6 = 80mm 的焦段,以此類推。這對於喜歡拍攝廣角鏡頭的攝影師就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點。
以下的圖表有一些常見的鏡頭焦距在不同感光元件尺寸下的加乘後焦段:
另外一個跟大家傳統認知上的不太一樣的是:感光元件並不會影響鏡頭的景深,背景的模糊程度大小取決於你使用什麼焦段的鏡頭。而裁切過的畫面也會迫使你必須向後移動來獲得跟全片幅感光元件一樣的視角。
小感光元件的解決辦法
一旦你想清楚你的需求以及預算最適合什麼尺寸的感光元件,別忘了市面上也有許多軟體選項可以幫你省錢。例如:也許你知道你常常需要在低光源的環境拍攝,但是負擔不起全片幅的相機或是鏡頭,那麼這時候就可透過軟體如:Neat Video 或是其他的降噪濾鏡或外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理小感光元件帶來的低光源噪點。
另一個方式是使用大光圈的定焦鏡,這也可以幫助小感光元件在低光拍攝時的劣勢。
總而言之,列出你的需求以及預算,在考慮不同相機以及感光元件搭配,最終購買時一定可以找到更適合你的相機的。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videom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