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電影結束,總是會看到製片(Film Producer,或製作人)的大名,如凱文‧費奇 (Kevin Feige)就是漫威系列電影的重要製作人,但你是否知道「製片」的工作是什麼呢?
可以說每一部電影的製作,從開頭到最後,製片都參與其中。從前期的規劃與拍攝製作,以至於到最後的行銷推廣。如何掌握一個主題的核心,並藉由影像將其包裝為有意義、在銀幕上呈現出的連續影像…,這都都是製片的責任。話雖如此,這些期間好萊塢的製片們實際上究竟在幹什麼呢?
找尋有意義的文學資產
對製片來說,事情的起步,當然就是得找尋到「有意義的故事」,並設法轉換為影像去陳述。不管是真實故事、暢銷小說、歷史事件…,成功的製片總是能名找到新鮮、有趣的材料並進一步開發。
畢竟一部故事誕生後,作者若期待搬上大銀幕,必須經由製片才能找到理想的導演人選,不然也得先找到一個可以將其內容執行為影像的團隊或製作公司。
將創意想法形塑為可行的電影概念
任何電影在一開始,只會是一個「idea」,而製片找到主題後,接著就得致力於如何將「想法」形塑為「電影概念」。
製片會與一位或多位作者合作,一起制訂出故事處理的方式,經過多重的審視跟編修,一起完成電影的「腳本」,也就是電影的框架。
在這整個合作的過程中,製片就像是一個品質把關的角色,雖然原作者會有自己的願景,但不能僅有作者的視角,製片也需以能執行、實現、且效果可預期的角度來衡量框架的發展方向。
籌措資金
這是製片最重要的工作,製片者取得或購買了故事腳本後,便要進行籌措資金好進行製作。對於製片而言,和企業建立良好的關係十分重要,除非自己也有一定的財力。如何說服人投資電影的計劃,是製片這個角色的精髓。
聘請導演
有些製片有長期配合的導演,如果沒有的話,則會進行尋找、評估並且僱用認為適合的導演。
對於投資者或是原作者而言,將故事交給了製片來掌舵,意味著相信他的「願景」。而製片在尋找適合的導演人選時,該人選則必須非常能掌握故事的核心和製片的訴求。
在聘請導演之後,以理想狀況而言,製片人就會交出電影製作時的方向盤,並在接下來的電影製作過程中退居後座,好讓導演發揮。
選擇演員
有些電影,早在初期就已決定由大卡司來擔任要角,目的是在行銷上更容易。除以上情況,否則通常會由「選角導演」(casting director)來負責,與導演與製片者,根據內容角色需求來接洽或試鏡。
大多數情況其實還是製片說了算,畢竟經費是掌握在他手上。
片場協調與監督
電影的製作過程如何分配預算、按表操課、如期進行,製片得全盤監督。理想的狀況是:每當拍攝設備、劇組人員、演員皆已就位時,都能在不疏漏、不耽擱的情況下,順利執行每次的拍攝計劃。
而當一切能如期進行時,不論是導演或是劇組人員,都能更專心的投注在自己的崗位,而這都仰賴製片的協調能力。
雖然製片不需每一天都要緊盯,但仍會適時的介入拍攝現場和導演等人員溝通協調。在好萊塢的片場中,常常可以在片場看到製片來回奔走,確保各項工作執行順利。
監督後期
配合導演的要求,製片會請剪輯師將素材集成剪輯。有些導演會十分投入在後期,有些導演則在殺青後,將後期幾乎完全交給剪輯師去處理、甚至是讓剪輯師去發揮。
此時,不論導演的參與度如何,製片仍得以整體的角度去確保事情順利,通常不會介入內容的製作,但是得確保後期製作的時程準時、預算的花用合理,或者是電影總體的框架發展是否如預期。
企劃行銷
直到影片完成後,製片再次取回專案的所有的掌控權,此時要如何「銷售」手上的產品都是他的事。不過通常會與專業的行銷團隊合作,制定出行銷的策略,例如發表會或宣傳路線,設法達到最好的曝光效果。
經由各式的行銷手法和管道,一旦該作品有了足夠曝光量,就會在市場上造成一定的迴響。如果片商代理認同該作品的市場潛力,便會來和製片洽談權利金、使用權限、上映計劃以及分潤的規則。
接下來,製片便會協同導演或是片中重量級的演員,開始在各影展宣傳或舉辦見面會之類的宣傳活動,使出渾身解數促使該片最終取得亮眼的票房成績以及周邊效益。
當然除了好萊塢既有的大片行銷模式,影展也是製片重要的推廣平台之一。話說:可以關注一些在影展上購買小型作品的代理商,或許哪一天你有好的企劃或作品,可以找這些公司投資你也說不定。
對於一般民眾,製片的角色並不那麼鮮明,一部電影的賣座,大家都直覺的會歸功給導演/演員。下一次坐在大銀幕前欣賞這些精彩作品的時候,可別忘了:沒有製片,是不會有這一切的。
來源:Premium Beat
[…] (延伸閱讀:製片工作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