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近期的Podcast產業堀起,到處都出現了「收音」的需求…
其實收音這件事本身,並沒有受到Podcast影響,不過大家因而重視到「收音」的重要性也是件好事…
不管你是要進軍Podcast,或是只是遠距參加線上會議互動,甚或只是要錄個OS、拍個訪談…,都得把聲音搞好 。
如何顧好基本收音的品質? 今天分享這些要點或許值得你再留意。
一、改善「先天」的收音條件
即使後期可以再進行噪音的消除等處理,但對於收音而言,打造良好的先天條件,才是最根本的做法。
什麼是「先天」的條件,說白了就是你的「收音環境」,排除環境中的噪音,譬如:冷氣或風扇運轉的聲音、外頭街上玩耍的小孩、不斷經過的車輛……
關閉發出噪音的設備、關上你的氣密窗…,設法排除所有噪音。這是最簡單的一個步驟,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步驟。
如果冷氣非開不可,那盡可能離麥克風的收音範圍遠一些,並且避開收音的方位。
二、確定使用正確的音源
其實在這個年代,你的身邊能用作「收音」的工具,絕對比你能想到的還要多。
手機可以收音、電腦也都內建麥克風,但如果你希望有優良乾淨的音質,還是建議你準備專門的麥克風,例如拍攝時使用的指向型麥克風就是不錯的選擇,倒是不必買到專門的桌上型麥克風。
錄音時除了儘可能接近聲源,最好也能事先了解麥克風的極性(polar pattern)與收音範圍。
架設好麥克風之後,別忘了將錄音設備端(電腦或錄音機)切換到正確的音源。曾經發生過很多次「接了外部Mic,結果還在用內建Mic收音」的意外,測試時看似聲音柱狀圖跳動正常,收到的卻是電腦的內建麥克風或者是攝影機的機頭麥,這是一件很冤枉的事。
三、正確設定音量
確認好切換到正確的麥克風之後,則以正式錄音時的語調及音量進行測試,確保聲音強度(level)適中。
分別以稍大、稍近的講話聲音測試,檢查會不會「爆掉」,一旦超過了紅線(clipping),你的聲音就會像影像過曝一樣,後期再也救不回來。
相反的,如果音量太小,就會發生「訊噪比(SNR)不足」的問題。你可能在後期時需要將其「增益」(gain),但是一旦增益了訊號,背景的噪音也會被放大,嚴重影響到音質。
對於一般人聲講話收音,強度最好平均維持在-12db,講話激動或聲調提高時約在-6~-3db,輕聲細語較小的聲音維持在-18~-20db。
四、收音方向與角度
一般麥克風極性採用心型,但它的極性方向如何,建議最好先閱讀說明書。
尤其現在許多像是雪怪Blue Yeti這一類的麥克風,它的收音方向偏重在側邊(side-address)而非一般槍型麥克風頭的正上方(top-adderss)。
雖說不至於收不到聲音,但既然用了好的麥克風,當然得讓它發揮最好效果。
正式錄音前可以先自己試錄一小段,邊講話邊調整麥克風的角度,你可能會發現角度略微不同,也會大幅影響聲音品質和空間感。
五、維持一致性
進行錄音時,盡可能不要移動,嚴格說起來,應該是不要改變音源和麥克風的相對位置。
如果你的嘴巴離麥克風有15公分,就請從頭到尾維持在15公分上下的距離,不要輕易轉頭或往後靠著椅背,因為在離麥克風很近的情況下,只要角度或距離稍有變化,訊號的強度就會明顯起伏,進而影響到聲音的一致性。
六、麥克風盡量不要放置桌面
如果麥克風是架設在桌面上,那在你進行鍵盤滑鼠的操作或是寫字時,這些聲音都會傳至麥克風中。
雖然大部份桌上型麥克風都會提供避震架,但效果仍舊有限,最根本的方式是使用架設於地面的麥克風架,直接規避掉這個問題。
七、防止噴麥
麥克風的原理是靠表面的一層膜接收空氣傳導而震動,在你發出”P”或”B”之類的聲音時,會有一瞬間的空氣噴出力道較強,容易導致噴麥(pop),一般麥克風表面的過濾器其實很難去避免這種衝擊,除非使用Stedman之類的罩子。
建議對著麥克風說話時的角度稍微斜一些,讓空氣不至於「直接」去衝擊麥克風頭內部的薄膜。
八、注意回音問題
因為戶外噪音多,所以自然收音時大家都會選擇室內,但選擇了有氣密窗的室內難道就不會有問題了嗎?
在空矌的房間裡,當你音量較大時,恐怕會產生不必要的回音,因為聲音是靠空氣傳導的,當聲音很順利的傳導到牆面又順利反彈,就會產生所謂的「回音」(echo)。
一般來說如果有一些傢俱和物品,可以分散抵消掉聲音的反彈。如果仍有此問題,建議可以在牆面上掛上一些布料或地毯、窗簾等物品,以達到吸音的效果。
是說聲音有微量的回音也是好的,如果今天在一個完全吸音的空間裡講話,可能會很「乾」,而且一直在這種地方講話也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
參考來源:RedShar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