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 Canon RF 24-105mm f/2.8 :怎麼看都是為錄影而生

S家前幾年推出了一顆24-105 f/4的E接環全幅鏡,引起了不少攝影師的注意。很多人讚嘆這個焦段的實用性,尤其是對稍微「資深」的攝影師而言,這個焦段會喚起的回憶應該大多還是EF-Mount的24-105mm f/4。

在DSLR錄影開始盛行的年代,很多動態攝影師皆夢想湊齊大三元,但在遇到24-70mm f/2.8這一塊拼圖時,很多人並沒有入手,因為手上已經有了一顆24-105mm f/4。「多了35mm的範圍」、「f/4也是恆定光圈了」、「24-70mm f/2.8沒有防手震」……等等,大家都是這樣安慰自己的。

即使後來進入到RF無反的鏡頭系統,這個折衷的邏輯仍然存在。但隨著佳能推出了24-105mm f/2.8,廣泛的焦段、大光圈以及IS,這次可以一次全都要。

Canon,近年來無反產品線雖然慢慢齊全了,但鏡頭方面不是不好,問題應該是在於沒有太亮眼又實用的產品。單是提升光學品質的優勢,不管對哪一家正、副廠來說,邊際效應已經開始遞減。這一顆24-105 f/2.8可以說是RF系統以來最令人矚目的一顆鏡頭。

 

 

f4版本的升級版?

以全幅也就是所謂「等效焦段」來說,24-105涵蓋了最常用的拍攝焦段,在機動性上有很大的優勢。f/2.8與f/4的版本很多人會想要直接拿來比較,但它並不算是「升級版」,而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對官方來說,當然動靜兩者都想吃,強調「攝錄雙棲」,但我個人會認為它的「錄影比重」高了許多。

 

說它是一支相機鏡頭,它或許更像是一支廣播電影鏡頭。這次我搭配R5 C,一開始拿在手上的感覺有一點不適應,但是是好拿的。不適應的點在於,拿著一顆這麼長的相機鏡頭,卻有著廣角24mm的焦段。

雖然這個在電影鏡頭來說並不少見,但路人看到我的反應都是:「哇,大砲哎!」確實,這一顆鏡頭還比RF 70-200mm f/2.8重了200多克,70-200因為是外變焦,縮起來時還短了許多。外變焦伸到最長,不過就等於這顆24-105的長度。

雖然體積很長,但口徑維持跟24-70mm f/2.8相同的82mm,這個對常要掛濾鏡的人來說是好消息,超過這個規格的口徑對於掛濾鏡就會不方便了。

 

光圈環

這是RF第一支具備了光圈環的鏡頭,可以直覺無段地調整光圈值,對於一些廣播節目的拍攝,無段的縮放光圈還是十分實用的。不過只有在錄影模式下能用,拍照的時候光圈環是無效的,還是得靠機身來調整。

 

內變焦

那接下來說到這一顆24-105的特點,沒錯,就是「內變焦」。對於拍片最有感的就是穩定器或雲台上的調平,不管在什麼焦段下都不太會去影響到體積和平衡,常拿穩定器的就懂此重要性。

除了平衡不變之外,內變焦的另一好處就是「好轉」。

常見的外變焦都會有一個缺點,你得先出一些力氣才能夠幫助鏡頭伸縮,倘若鏡頭前面又掛了斗或是鏡片,變焦都會不太方便。如果遮光斗是固定在承架上,變個焦可能還得喬一下斗的位置。但內變焦可以完全解決這個痛點,你裝再多東西,轉起來還是很輕鬆。

此外,對焦環也讓我有驚艷到,轉起來超級絲滑,舒服到手動對焦都充滿了自信,和一般的RF L鏡好上了許多,。

 

穩定模式

側邊跟長焦鏡頭一樣,可以調整對焦範圍以及穩定模式的切換。平常手持的話就用模式一,有要平移追蹤就用模式二,那模式三錄影比較少去用到。

鏡頭本身的IS防震是5.5級,如果再裝上像是R5、R6,就可以提升到8級的防抖。那當然啦,你如果不介意裁切的話,你也可以開啓機內的電子防震功能。

 

鏡頭支架

鏡頭的支架採用卡榫快拆的方式,這種設計,可以解決每次安裝的時候都要重新對角度的問題。

 

手感與自定義鍵

雖然這顆鏡頭份量不小,但以手持運鏡來說,對焦和變焦環彼此的間距夠、不容易轉錯,整體手感是比f/4版本好很多的。前端的自定義環,可以設定為快門或是ISO,而鏡頭側邊和頂部各有一顆自定義鍵,方便竪拍跟橫拍的時候使用,這兩顆自定義鈕是連動的。

 

電動變焦配件

這次在型號末端呢,可以看到有一個”Z”字樣,代表的就是「Power Zoom電動變焦」。之後可以選購電控變焦配件PZ-E2,在鏡頭底部的電子接點就是用於Power Zoom。而變焦環上的小齒輪,應該就是給電動變焦用的,所以電動變焦也是由外部去驅動。

後來發現這個配件還有另一個”B”的版本,多了一個20Pin的接口,可以針對鏡頭數據做更多元的應用。雖然這對於一般小型拍攝的案子來說應該發揮不了,但看到這裡,十分明顯它就是一顆「類電影鏡頭」。

 

齊焦與呼吸效應

此外,在齊焦(Parfocal)的表現上,也可以在任何焦段變化下,保持焦點一致。比較須注意的是呼吸效應,在廣角端時尤其明顯,須仰賴機身的呼吸效應校正功能來進行補償。

 

口徑蝕

在光圈全開的狀態下,失焦的光點會出現口徑蝕的現象,如果希望邊緣的光斑也是完整的圓形狀,那將光圈縮至f/4就可以獲得。有人問說那這樣為何不用f/4的版本那一顆鏡頭就好。也許是因為口徑的差異,f/4版本在光圈全開的狀態下(也就是f/4.0),只要稍微偏離中央就會開始出現口徑蝕現象,所以f/2.8這一顆還是較有優勢的。

微距拍攝

在105mm端的焦段下,最近對焦距離為45公分,放大倍率為0.29倍,不算突出,但還算實用。其實用度大概就像是24~105Mm這個焦段,有些人或許會覺得既不夠廣、也不夠遠,但仍是一個「泛用」或說「常用」的範圍。對於拍攝一些小物、商品,還是可以發揮一些效果的。

 

結論

市場上首次推出了這一規格的鏡頭,因此無法用過去24-105的角度來評價它。

我個人認為這支鏡頭非常適合紀錄片攝影師,因為它擁有一鏡走天下的優勢。24-105mm的範圍加上f/2.8的大光圈,在全程不換鏡頭的情況下,可說是進可攻退可守。

或許大多數人一開始看到這支鏡頭可能會覺得它又笨重又大支,花那麼多錢換一級光圈不值得。但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建議還是去店面親自感受一下,甚至租來實際拍攝,你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從專業領域和電影製作的角度來看這支鏡頭,不論是光學條件還是操控體驗,它仍然是「超值」的產品,尤其考慮到它是「全幅」鏡頭而非Super 35。

對於大多用戶來說,24-105mm原本可說是個「入門」、Kit鏡頭的代名詞。但24-105mm f/2.8要作為「入門」,不論份量或價格皆稍嫌沉重,所以我才說它們不應該被放在一起比較。在經濟考量和輕裝為主的前提下,f/4版本可能仍然能夠滿足多數攝影師的需求。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3 則留言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