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網路上一則 SSD 實驗新聞引起熱議:YouTuber HTWingNut 把幾顆 SSD 擱置兩年,期間完全不通電,結果再讀取時幾乎讀不了!
這也讓很多人認知到:SSD 其實不適合拿來「冷儲存」。今天就來淺聊一下這背後的原理,以及最安全的資料保存方式。
早年主力儲存:HDD
在那個 SSD 還很貴的年代,我們外出工作帶的都是2.5吋的 HDD 硬碟,還特別講求軍規防震。雖然小心保護,但只要摔到,心就會涼一半。為了安全起見,我會帶上兩顆硬碟,把素材做兩組備份。
結果呢?有一次兩顆硬碟放在同一個背包裡,後來背包遺失,兩組備份直接掰了,心碎。於是造就了現在的「異地備份」習慣。
SSD 平民化之後
經過多年的發展,SSD 不再是天價。體積小、速度快,不怕摔,是很多攝影師的首選。然而潛在風險是:它其實不適合長時間的「離線儲存」,或稱「冷儲存」。
而 SSD 通常故障分為兩大原因:
1. 顆粒壽命已到
SSD 上的每個顆粒都有寫入次數限制,到達極限時會開始有物理上的故障發生。這類現象屬於硬體的損壞,除了會造成資料讀取錯誤,磁碟經格式化、修復之後也不再能使用。
當使用過程中常有讀取錯誤發生、檔案拷貝明顯變慢……等情況出現,建議就要小心了,不少品牌都會提供自家的 SSD 健檢軟體(像三星、美光),可以自行健檢一下。
2. 長期不通電位元偏移
SSD 儲存資料是靠電荷維持,若長期未通電,電荷會慢慢流失,導致「位元偏移」(Bit Flip),講白一點:數據是以電荷水平來區分0和1的,位元的偏移就是0變成1或1變成0,雖然SSD內部有ECC(錯誤修正代碼)來自動校正資料,但當錯誤過多時,它也無能為力。
而確切造成位元偏移的原因有:
- 長時間閒置電荷自然流失
- 外部高溫
- 宇宙輻射
- 顆粒退化
檔案存放建議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讓 SSD 閒太久,偶爾通電使用,保持電荷的「活化」。
長期存放的話,其實還是 HDD 勝出。雖然 HDD 有機械結構、磁頭馬達也會老化,但它是靠磁性保存而非電,只要環境溼度溫度理想,能維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最重要的條件:異地備份
說到資料安全,其實我不想強調「哪一種硬碟最耐用」,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把備份「分開存放」。像前面說的,一次搞丟兩顆硬碟,就是因為放在一起啊!SSD 就會沒事嗎?
善用雲端空間
「異地備份」的重點就是「異地」,但你也許沒有兩個家,那就把一份放在網路上吧。
我現在的做法是: 一份備份放 SSD 或 NAS,另一份放雲端,使用的是 pCloud。
pCloud 支援本地加密,也就是你可以自己設密碼加密後才上傳,就算平台自己也無法查看內容。對我來說,這比硬體本身更重要。
我個人已經使用 pCloud 兩年,推薦 pCloud 的原因是:
• 瑞士公司,隱私友善
• 支援空間買斷制,不用每月繳費
而現在活動,家庭方案10TB空間只要一次付費($1049美元),還贈送原本要付費的加密功能,最多五個成員可共用,各自加密自己的檔案,沒有你的密碼,連平台也打不開你的檔案。比起被 Google Drive 或 iCloud 每月一直扣錢,pCloud 的買斷方式,真的十分划算。
更多資訊,請點擊以下橫幅。
你說雲端畢竟是他人的,掛了怎麼辦?這當然就回到異地備份的概念,沒有要你相信它,只是要你不要「太相信自己」。多一個備份,總是多一份安心。
記得,異地備份的重點不是 SSD 或 HDD,也不是雲端,而是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