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ush the Blacks,真正的黑,就該最黑

“Crush the Blacks”,是一種影像後製調色的概念,目前似乎還未聽過有正式的中文譯法,但對調色來說,這卻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雖然是很重要的觀念之一,但在過去大概只有非常專業的調色師才會在意這件事情,那為什麼現在需要被在意? 因為近年來,影片錄製的色彩描述大多開始採用Log的方式被紀錄,如Canon的C-Log、SONY的S-Log3……從前只有ALEXA等級的電影機會有這類的色彩描述,而現在可能價值兩三萬新台幣的單眼就可使用這些色彩描述檔,也就是說,以前十分高階的機器在校色時才會注意到是否需要”Crush the Black”這件事情,現在即使是用一台SONY的a6300所拍攝的素材也得注意。

說了這麼多,那”Crush the Blacks”究竟是什麼意思,講白話一點,就是:「讓影像中的黑色最暗部(darkest black),成為真正的”黑色”。

「明明畫面裡的車底就是黑的了呀,這不是黑色什麼才是黑色?」 沒錯,你拍的車底應該是黑的,但當你使用Log拍攝時,即使構圖中有一部份是該黑到完全看不到東西的黑影,錄下來的卻會可能是灰色,而且充滿了噪點。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對攝影機或單眼而言,Log的用意就是在動態範圍做到最大,機子會利用內部的晶片運算,用iso解像的方法嘗試將這些暗處往明亮拉並紀錄裡面的細節,但那裡終究是黑的,努力增亮、解像的結果就是灰色+雜訊

“Crush the Blacks”的意思就是,在影像後期製作時,讓這些最終應該是以”黑”呈現的部位,調暗至它應該有的黑色,這麼做除了讓色彩正確以外,暗部雜訊本身的亮度也會隨之被抑制,一起回到黑色的陰影裡,這是最重要的

上圖左方是Log素材的原貌,背景黑色紀錄後卻偏灰,且雜訊較明顯。右方則是”Crushed Black”,已將黑色背景調降至最黑,其噪點亮度也隨之降低,畫面顯得更俐落。

當然,畫面裡如果沒有正宗的黑色元素,別傻傻的找了畫面裡最深的顏色然後硬把它拉低到變黑,這樣的觀念就不正確了,每個影像都有它正確的對比、曲線、色階調整方式,這就是進階的學問了。

至於實際調整的方法,無法依軟體逐一說明,每個調色工具(或剪輯工具)的方式大同小異,通常可直接由Filter -> Color Correction -> Level或是Curve的方式去做處理。

以下提供國外調色的教學影片參考,所使用的軟體是Adobe SpeedGrade 和 Premiere: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8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