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時四處奔走,一個不小心,鏡頭的前玉就會去親地板,一旦發生了,整顆鏡頭不是進廠維修就是報銷。
為了避免意外,大部份玩家都會有個幾片UV鏡,而數位感光元件不像底片對紫外線敏感,所以UV鏡現今主要用途就是「保護前玉」,和保險的意思一樣。可是當鏡頭加了這一片玻璃之後,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與鏡頭的品質落差
一般鏡頭,可能內含數個鏡群,多達數十枚鏡片。光線經過了這麼多層鏡片後,能否完好投射給感光元件,靠的就是每一枚鏡片的精準度,位置或厚度稍有一點偏差,不是光折損或暈開,就是色彩偏移。因此在鏡頭的製程中,精準度是非常嚴苛的,反觀單獨的保護鏡,在製程中沒有太多苛求,所以鏡頭大廠們也把保護鏡的市場,放出來給中小品牌發揮、互相爭食。
常常看到各大論壇激烈的討論鏡頭之間的品質差別,但討論保護鏡好壞的話題卻十分罕見,可見多數人對於保護鏡的影響較不重視,即使入手了昂貴的鏡頭,保護鏡倒是隨意就好。
保護鏡的影響比較
美國的Lens Rentals平台,具備專業鏡頭評測設備與技術,創辦人Roger Cicala認為:「鏡頭就算再好,也許最後仍毀在一片保護鏡上。」如果對畫質有所苛求,加上鏡頭受損風險不高,建議習慣將保護鏡拆掉。Roger說:「之前有個客人買了很好的70-200mm f/2.8,有一天突然拿回來退貨,說『畫質變軟了』,退貨時,還把保護鏡裝著一塊兒退了呢!」
於是Roger對該鏡頭進行測試:讓光透過整齊的5微米針孔陣列,使用200mm焦段拍攝,焦對到無限遠。正常情況下,好的鏡頭會顯示正常小光點,結果透過了鏡頭與UV,小光點成了一系列的星光耀斑,如下圖。
該客人說的沒有錯,畫面真的是變軟(糊)了。這時再將裝在鏡頭前的保護鏡拆掉,小耀斑瞬間都乖乖變成小光點了。
接著再將鏡頭慢轉至失焦,可看到原本的小光點漸變為稍大的圓圈,且各顏色的光斑仍算是散開的十分均勻。
最後再將剛剛拿掉的UV保護鏡給裝回,光點瞬間變回大耀斑。
此評測並未指出該保護鏡是哪個廠牌,但看完以上的測試,會不會覺得我們可能錯怪過許多好鏡頭,其實都拜保護鏡所賜? 品質較低的保護鏡,除了導致畫面變軟、精細度降低、色彩不均,可能還會影響到眩光反應或景深。如果說都不裝保護鏡,似乎也太危險,必須瞭解到的是,一分錢就會是一分貨,即使是相同品牌的保護鏡,價格的高低也會影響到畫質的好壞,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畫質和保險二者的平衡究竟要如何取捨? Roger表示,能將保護鏡拆卸的情況下,他是絕對會移除的。
你是否已習慣將保護鏡掛在鏡頭上,從來沒想去動它呢? 或許是時候該測試一下了。
資訊、圖片來源:Lens Rent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