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apse:讓你的縮時活起來

起來,似乎也是前一陣子的事了,網路上流傳了幾支強大的城市超級縮時(Hyperlapse)影片。

而超級縮時的拍攝方式和縮時攝影(Timelapse)幾乎是一樣,差異在於相機在拍攝過程中,有著大範圍的移動。

究竟是用了超長軌道呢? 還是某種電控設備才能達到此效果?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需要,你所需要的,其實就是一台相機,以下就基礎的拍攝方式做講解。

 

一、想想需要拍少畫面?

這是必要的前置作業,目的是要精準的知道該影片所需的畫格數,以每秒30格的例子來說好了,如果我這一顆超級縮時的影片長度為5秒,那我前後就總共要拍攝150張照片。

公式:秒數 x FPS = 需要拍攝的張數

本篇引用美國攝影師Jason Boone所提供的範例來做說明,拍攝的是城堡由右至左側的縮時。

 

 

二、選擇適當的鏡頭與品質設定

準備好稍廣、但畫面變形不嚴重的鏡頭,如:24mm、28mm、35mm…等。

用照片拍縮時的好處就是畫素高,回去可以再做更進一步的裁切放大,如果你對於後期調色有需求,那就拍RAW吧,但記憶卡的儲存容量得要更大才行。

 

三、鎖定參考點與動線

在拍攝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目標來做為「參考點」,在英文稱作興趣點(Point of Interest)。每次按下快門時,盡可能地讓該參考點保持在畫面裡同樣的位置,在此範例中鎖定的參考點是城堡大門上的石像。

有了參考點,接下來就要計算一下拍攝時的「動線」要怎麼跑了,在此範例中,攝影師以一道直線的矮牆做為動線依據,當然你也可以用地上的磁磚或是自己畫線來決定。

 

 

動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弧形,只要是平順的線條就可以,那每拍完一張要走多遠的距離呢? 如果需要的是150張照片,測量出起點跟終點之間的距離,再除以150,就可以算出每次要移動的間距,沒有尺? 你可以用自己的步數當作計算單位。

 

四、開始拍攝

開始拍攝時,保持穩定的步伐距離和時間間隔十分關鍵,一開始就得一氣呵成,如此一來雲朵、陽光或其它動態元素的連續性才會好。如果怕手持不夠穩定,可以考慮準備腳架以維持一致高度,但移動上就會較麻煩,所以時間間隔可以抓寬鬆些,比如10秒拍一張。不論長短,一旦開始了,就要保持其頻率。

記得每個快門按下前,都要先對準參考點,你可以開啟相機的輔助線或輔助點幫助你對準。參考點並非一定得在畫面正中央不可,但最好是容易辨識、從頭到尾都會存在於畫面的物件。

 

 

如果你使用的是變焦鏡頭,記得保持在相同的焦段,除非你想要做變焦的效果。

 

五、進入後製

我個人常用的軟體是Premiere或是After Effects,基本上這兩套工具在處理縮時影片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如果要針對畫面做更進階的處理的話,建議使用AE,此範例就是以AE來處理。

匯入素材時,只需點選第一張照片,在下方勾選Sequence(序列)的選項,程式就會自動將接下來的照片結合為連續性的影像。

 

 

但這時的影片播放起來,似乎和預期中的不太一樣,先別冏,還沒處理完呢。

 

 

套用Effects中的Warp Stabilizer特效,進行分析並穩定,不止穩定,鏡頭所產生的微變形它都可以做修正,但記得Method必需要選擇Subspace Warp。

 

 

噹噹~超級縮時影片就完成囉。

 

 

今天介紹的算是最基礎的做法,當然你也可以在移動時搭配變焦來製造轉場類的效果。

此外,因為是照片,解析度可能比4K還要高,這也提供了後製時縮放的彈性,加入一些zoom in或zoom out的效果,也是值得嚐試的手法之一。

 

參考影片: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8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