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單眼錄影新手的「鏡頭選購指南」

手了此生第一台相機,搭了一顆標準鏡頭,一段時間後,覺得不夠廣、或是不夠遠,於是有了增添鏡頭的念頭。開始尋找下一顆鏡頭以前,該先瞭解什麼?

有些攝影師,比起機子規格,其實更在意鏡頭的好壞,這也是因為鏡頭可用的年限,比機身還要長了不少,電子零件的規格日新月異,光學技術的進步速度相較之下緩慢許多,進步的急迫性也不高。網路上可以常看到,有人將古董級的鏡頭、經由轉接環裝設在新型攝影機上,成品也絲毫不遜色。所以不難想像,為什麼那麼多人寧可花錢投資鏡頭。

但對新手來說,除了缺乏經驗,連一些基本的常識也沒有,想找”能用”的鏡頭都不知要從何下手? 問了google大神又少有全面的資訊,到相機店問又有點壓力…。本篇不討論哪個鏡頭的好與壞、也不分析鏡頭的材質手感什麼的,純粹協助你瞭解市場上主要常見的消費級單眼之規格與注意事項。

 

一、鏡頭接口

找鏡頭前,這是你必須第一件知道的事情,每一家廠牌的相機都有自家的鏡頭接口規格,常在二手鏡頭市場看到XX-Mount,Mount就是指接口或接環的意思。現今市面上常見的接環為:Canon EF、Nikon F、SONY E、Fujifilm X、以及Panasonic與Olympus所使用的MFT(Micro Four Thirds, 又稱M4/3)

如上所述,今天想買一顆SONY E接環的鏡頭來接到Canon的機身上,是不相容的。所以不要買了台Nikon的機身,傻傻的去找Canon的鏡頭了。除了機身自家品牌的鏡頭,其實也可以找所謂的「副廠」,例如像Sigma、Tamron、SLR Magic…等品牌,只要以接口或有”For Canon”之類的字眼來辨識是否支援即可。

 

Tamron的副廠EF鏡頭

 

二、感光元件種類

瞭解了接環的規格,最好也熟悉一下對應機身感光元件的問題。

常見的單眼相機的感光元件(Sensor,又稱傳感器)由大至小依序是:全篇幅(Full Frame)、APS-C、MFT,而Canon、Nikon、SONY,都是以前兩者做為自己的產品主力,Fujifilm(富士)是主攻APS-C,MFT則是Panasonic、Olympus的天下,所以只要是MFT或是X接口,感光元件的大小都是固定的,和規格相對應的鏡頭沒有相容問題。

全篇幅 > APS-C > MFT

 

所以,先確定你現有的相機的感光元件是哪種尺吋的,再來決定要買哪一級的鏡頭吧。(如果是MFT系統的機子,那這一項可以直接跳過。)

如果是Canon或是Nikon、SONY的話就得注意了,若鏡頭是全篇幅專用鏡的話,接到APS-C的機身上,同樣可以使用,只是視角會較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焦段放大1.6倍。如果鏡頭是APS-C專用鏡的話(如Canon的EF-S鏡頭),是裝不到全幅機上的(如5D、6D),即便裝上了,也會產生暗角的情形,因為APS-C專用鏡頭成像圈小,本來就不該被裝到全篇幅的機身上。

 

APS-C(或Super35)的鏡頭對應全篇幅的感光元件會發生的暗角問題

 

但就SONY的E接環鏡頭來說,APS-C的鏡頭裝到全篇幅的機身上還是支援的,只是機身會自動裁切成APS-C視角,手動切回全幅視角(Crop Off)的話會發生暗角情形,點此看影片。雖然同樣支援,但買了台昂貴的全篇幅相機,卻配了一個APS-C鏡頭,就像買了台保時捷卻只開時速80,不是可惜可以形容的。

統整一下,各家鏡頭接口對應的感光元件尺吋如下:

 品牌\尺吋 全篇幅 APS-C
Canon EF EF-S
Nikon Fx Dx
SONY FF E

以上這幾種只是單眼上常見的規格,還有部份市佔率較低的鏡頭規格,如:Canon的EF-M(APS-C微單使用)、較早期的SONY a接環鏡頭(單反相機使用)……等等,如果有問題,請於下方留言詢問。

對於原本手上只有APS-C機身的玩家來說,是否要購入全幅鏡頭,有成本考量的彈性,因為平均來說全篇幅的鏡頭比APS-C貴了不少,但未來如果要升級全篇幅的機身、鏡頭群又幾乎都是APS-C的話,恐怕得砍掉重練,這一點,值得好好思考一下。

 

三、轉接環

故名思義,就是在不同接口的鏡頭與機身之間去做轉換,市面上很容易可以找到這一類的商品,metabones就是知名的轉接環製造商,它讓SONY機身轉Canon鏡頭的搭配隨處可見。

轉接環雖方便,但比起原生支援,還是有缺點,部份轉接環可能無法提供良好的電子控制功能,導致像是自動對焦、光圈調整之類的功能失效,較差的轉接環可能還會影響到畫質。

雖說轉接環品質是越做越好,甚至號稱可以跟原廠鏡頭對焦速度媲美、電子接點也都可支援,但究竟值不值得,還是見仁見智,畢竟也是得多花的錢。如果一切是從零開始,建議還是先找原生相容的鏡頭吧,除非你手上已有他牌鏡頭。

 

SONY的機身經過metabones的轉接環,可使用Canon鏡頭

 

四、焦距

鏡頭通常會以焦距(或焦距範圍)來做為自己的型號,比如Canon的24-70mm(變焦鏡)或50mm(定焦鏡),單位就是毫米(millimeters)。數字越低,代表角度越大,容納進來的視野越廣 ; 數字越高,則代表角度越小,越能放大遠處的物件。

如果想拍近又想拍遠的話,變焦鏡方便些,但定焦鏡的畫質、對焦速度通常會較優,光圈也可開得較大,可以拍出超淺的景深。

各個焦段範圍如何運用,就要看個人造化了,基礎來說大致可分為三段:

  • 16-35mm:空間、合照、風景
  • 35-85mm:人像、訪談、產品
  • 70-200mm:特寫、生態、微距

點此可自行於線上模擬各種距離與焦段的關係。

 

五、光圈

光圈就是鏡頭裡有一圈葉片,可以打開或縮小,目的在於控制傳感器的進光量,通常會標註在鏡頭的焦段之後,數值越低代表光圈越大,如50mm f/1.8,就是該鏡頭的光圈全開時(最大值)是f/1.8,拍攝時可以調整,數值越高代表光圈越小、進光量也越少。如果想要拍攝超淺景深的空靈感照片,你需要的就是像f/1.8這種層級的大光圈鏡頭。

如前面所述,可變焦鏡頭的最大光圈通常比較小,如24-70mm f/2.8,定焦鏡的光圈通常可以開到更大,如50mm f/1.8。

 

光圈大小與景深的關係

 

不過還是要提醒,初學者很容易掉入盲目追求大光圈的沼澤裡,其實大光圈只是提供你多一些創作上的可能性,不代表任何時候都一定要大光圈。(請參閱讓光圈幫你說故事)

也許你看過有鏡頭的光圈值以T作為標示單位,那T跟F有什麼不同呢? T-stop通常只會在高階電影鏡頭上看得到,該單位稱為”曝光級數”,其光圈值確保了實際進光量的準確性,光圈開到t/1.8就一定會確保有t/1.8的進光量傳輸給感光元件。而F-stop,也就是常見的光圈值標示,是由焦距長度和光圈孔徑的比例計算出來的理論值,實際上較沒T-stop那麼準確,f/1.2的實際進光量可能等於t1.4,代表0.2的光可能在鏡片傳遞過程中折損掉了,所以相同光圈下電影鏡頭的透光度會比相機鏡頭更佳。(請參閱電影鏡頭與相機鏡頭的差異)

 

六、其它規格

以上提及的是市面上鏡頭種類的基本認知,此外還有一些小要點,不妨也參考一下。

連續自動對焦

就動態錄影而言,自動對焦是個實用的功能,較新的機身只要搭配自家的鏡頭,大部份都已支援連續對焦(continuous focus),雖然準確率還是會和期待值有落差,但在單人作業的情況下,其實也很好用了。

不過,有些較舊鏡頭的自動對焦,仍只適合拍照使用,在動態錄影的連續對焦上,性能恐怕不盡理想,可能很卡,或是馬達聲音太大…,如果已經有心儀的鏡頭,可以到YouTube爬一爬,看看別人的連續自動對焦測試結果。

 

鏡頭防震

對於需要大量手持錄影的人來說,這是個既重要又實用的規格,有了這個功能,攝影機拿在手上時,微小的顫動都可以幫你平衡掉,當然也有不需要的時候,比如裝載在油壓雲台上時,就得將防震功能關閉,運起鏡來才會順。

鏡頭有無具備光學減震,各家的標示方法都不太一樣,比如Canon的IS、Nikon的VR、SONY的OSS、Panasonic的OIS…,通常會標明在鏡頭的焦段和光圈之後,比如SONY FE 24-105mm F4 G OSS

 

 

如果你大多用途是錄影,建議入手具光學減震的鏡頭,除非你的機身已經自帶光學或電子防震功能。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8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