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風音質不好、噪訊多? 先學習如何控制底噪

音相關的技巧或經驗其實講也講不完,但有些人買了極高級的收音設備,卻連聲音的基本常識都不足,昂貴設備真的加了分嗎?

 

常有人來說,他買了很厲害的麥,卻發現噪音大,用過相同設備的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聽力退化、或是標準太低…後來發現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不過這也不是什麼艱深的知識,所以想說來分享一下。

 

業餘的致命傷:有就好

拍攝時,最怕遇到的就是那種「有拍到就好」的人,可能連檔案的幀率、格式都一問三不知,乍看之下無傷大雅,但在後期的進階處理時卻會破綻百出,從素材可以判斷出攝影師是專業或業餘。

聲音也是如此,錄影時耳機有聲音就好、直條圖有跳就好…,聲音究竟ok不ok,似乎不少人都不在意,除非發生斷訊或是訊號被干擾時才會想要”介入”。

 

減少訊號折損

聲音大多仍靠類比訊號在做傳輸,所以盡可能減少聲音的中繼點,以減少訊號的折損,所以如果你的麥克風已有主動式電源,最好直接接進相機,除非必要,否則別經過混音器或是經過任何轉接。

不少機頂麥克風本身都有音量調整(或增減益)的設計,比如+10dB、-10dB…或是無段調整,記得先將其回歸初始值,使用預設值音量,不要用耳機來判斷音量。如果中間有經過混音器或中繼設備的話,也務必將這些設備的音量、增減益調整回歸初始值。

 

最佳音量

確保從收音到混音、輸出給相機端的音量沒有受到增減益的影響後,來看終端設備(相機/攝影機)的聲波長條圖,兩個長條圖分別代表左右聲道。

接著將麥克風放在正式收音的位置,如果是訪問的話,可先跟受訪者聊天,趁機檢查訊號和音量。以最主要的聲音來做為判斷依據,從麥克風開始調整音量,除非訊號真的太小或太大,不然建議只調整麥克風、混音器或相機等其他裝置皆保持原始值。

常見的聲波長條圖以顏色區分不同訊號等級:,分別代表著:安全警示失真。最佳訊號落點約在-10dB的位置,聲音最大時剛好超過黃色區塊(-5dB)即可。如果到達紅色代表聲音爆掉啦,請將麥克風音量衰減至安全範圍。

 

音量小較保險,是嗎?

聲音到達紅色時,就會發生失真(clipping),就像影像過曝到全白時,救也救不回來,為了防止爆音,有些人乾脆把麥克風音量降到很小,不論聲音多大,永遠都不會到達警示區。雖然很保險沒錯,但可能會影響音質,這就是今天的重點:「底噪」。

什麼是底噪? 就是電流在電器之間傳輸時所產生的噪訊,麥克風有自己的底噪,混音器、甚至攝影機本身也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底噪,所以才說最好減少經過的裝置。而每個裝置在調整音量時底噪並不會被改變,但輸出至下個裝置時,會一併被輸出,你在下個裝置將音量調高,前個裝置所產生的底噪也會跟著被放大

所以如果你天真的以為:錄影時音量小一點,回來後製時再拉大聲就好,那你得做好底噪也被放大的心理準備。

 

音量當然是越大越好,找出主聲音和底噪最懸殊卻不爆音的位置,那就是完美了,當然除了音量控制得當,盡可能靠近音源也是壓低底噪的最佳方式之一。

以上說的道理就是常聽到的「訊噪比」(SNR, Signal-to-noise ratio),此值越高,代表收錄的聲音越大=主訊號離底噪差距越大、音質越純淨。

 

耳機監聽注意事項

別習慣把耳機接在麥克風的監聽孔,因為你不知道進到相機的聲音到底行不行,也許太大聲或太小聲、甚至是沒聲音……我一直都覺得這個設計是個陷阱

將耳機插在相機的監聽孔上,才能確保這是被收錄的聲音,如果聽起來音量很小,請調整”監聽音量”,而非直接調整麥克風音量。

監聽務必使用相機/攝影機的耳機孔,你才能確保是否錄到聲音、訊號是否ok。

 

延伸閱讀:

收音5訣竅:別讓聲音拖累了影像

如何快速消除雜訊(聲音篇)

Vmic系列麥克風,經濟的標準收音首選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8

2 則留言

  1. 目前是使用ntg4外接到h5 在用衰減線衰減-25db到單眼裡 底噪沒有到很明顯 但不知道是不是最理想的設定了 請問一般這樣的接髮有甚麼要注意的嗎?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