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陣子的無反風潮,幾乎可以確定的是:下個十年將是無反的群雄之戰,而開出第一槍與SONY抗衡的全幅機種,也就非Nikon的Z莫屬了。
身為動態錄影的專業人士,長期在環境極其嚴苛的地方捕捉鏡頭,使用的設備除了得有極佳的機動性,當然也必須擁有絕佳的品質與性能。在實際使用Z7拍攝的兩個星期中,不可否認Z系列將成為錄影工作者的絕佳解決方案。
更符合人體工學的操控
675g的機身,不免給人體積嬌小的錯覺。隨著科技的進步,「越做越小」是大勢所趨,但無反體積過小,反而會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影響到穩定性,而輕量的Z7,除了有厚實的手把,小姆指也不至於淪為寂寞男孩,右手掌幾乎可完美包覆在機身,相較於其他品牌需加裝電池手把以達到最佳握實感,Z7在重量與人體工學上取得了理想的平衡。
監看方面,0.8x放大倍率的EVF,對於在烈日下的拍攝作業,算是給了一個「不必帶外接螢幕也可輕鬆工作」的答案,這是一個把自家鏡頭的光學技術應用在EVF的概念,難怪如此出色。
至於機身搭載的3.2吋觸控螢幕,屬較”寬”比例的設計,對於動態攝影而言相對友善,且觸控功能除了對焦還可進行功能表操控,這是之前單反就有的設計,雖沒有太大驚喜,但也沒有什麼好挑剔的了。雖然有點惋惜不能側翻,但對於vlogger之外的多數專業動態攝影師而言,上下翻轉也算是綽綽有餘。
承襲D850,更完善的錄影性能
4K UHD Fx無裁切
如果你有使用D750或D850錄影的經驗,對於Z系列的錄影格式應不陌生,同樣是採用業界普遍的H.264編碼器,流量最高可達144mbps,錄影過程當然不可能都達到最高流量,壓縮率會根據當下的畫面資訊量波動,可以說是把流量用在刀口上的概念。
這次Z系列也帶來了錄影人期待已久的N-Log色彩調控檔,但只能藉由HDMI做輸出,需搭配10-bit使用。許多人問我為何它不開放機內錄8-bit使用? 關於這點,我特別和原廠的人員聊過,加上自己使用後心得,我想可以這麼解釋:Log對於錄影來說屬於較高端的作業需求,一般的後製則只需採用內建的扁平模式(Flat),畢竟Log雖然增加了動態範圍,暗部的噪訊也會明顯提升,需經專業謹慎處理,非一般人所能駕馭,所以Nikon在這點上定調「N-Log只搭配10-bit給需做到外錄等級的專業族群使用」,業餘的攝影師使用扁平模式+8-bit就已足夠。
雖然還是覺得可惜,畢竟若內錄支援Log,市場接受度將更大,但確實他牌有不少較低階單眼,在使用內錄Log的情況下,常會有噪訊高等畫質不佳的問題,加上使用者調控能力不足,間接影響到產品評價,Nikon這個作法不能說不對,而是種”寧缺勿爛”的概念,想要錄N-Log? 那就只讓你錄高品質的10-bit。
所以,如果你有更高標準的素材儲存需求,比如必須在大銀幕上播送、或是極高的二級調色需求,可以使用HDMI做素材的採集,你問我它的外接錄影亮點在哪裡,那我會說:Z6/Z7是第一台可以藉由HDMI同時達到:4K+全幅無裁切+4:2:2採樣+10-bit色彩的單眼相機。
為什麼要外錄才能錄到更佳畫質? 這對於專業錄影者來說其實是常見的。因為機身內的處理器,在設計時有體積和成本的考量,以致於編碼效能會有所限制,無法將CMOS的效能完全發揮,但經由HDMI可將幾近無損的訊號導出,交由外部更強的錄影設備編碼。
以下提供Z7內錄的8-bit模式和外錄的10-bit影像給大家參考。(Atomos Shogun Inferno錄影監視器,外錄格式:ProRes HQ 422)
一般情況下,內錄的4K影像和外錄10-bit的4K,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
放大14x之後,可以發現內錄的素材已產生馬賽克,外錄的影像雖然也發生糢糊,但至少仍算平順。此現象是因為前者的像素為4:2:0採樣,像素的資訊量遠低於後者的4:2:2。
接著針對藍天的區塊,進行斷階測試,此時可以發現內錄的8-bit很明顯的斷階,而10-bit素材雖然也有斷階,但整體畫面的漸層平順度仍比8-bit高上許多。
由此可見,Z7搭載的CMOS性能是遠遠大於自身搭載的編碼器的。
HDMI外錄是針對中高階的動態影像創作者提供的彈性,一般使用者想玩10-bit格式的話,得先準備好龐大的儲存空間才行,像我這次使用ProRes HQ 422紀錄,大約30秒的4K影像就耗了我3.7GB的空間了,想拍長片的話,恐怕得先準備10TB以上的NAS才行,此外電腦的效能需求也會相對高出許多。想錄10-bit 4:2:2? 除非銀彈滿滿,否則別輕易嘗試。
120p高幀攝影
120p的Full HD高速錄影,相較於D850,這次Z系列也多了120p模式下可收音的錄影方式,不必擔心再掉到「忘記切回60fps、導致沒收到音」的冏境。也就是說過去的120p是以30fps的格式做儲存、拍攝一秒的影片儲存後會變成4秒(120/30=4),現則可以選擇以120fps的方式做儲存,等於播放時也會是1比1的速度、有聲音,進入到後期剪輯時可以拉慢4倍仍保持動態流暢。
對120p的愛用者有個小提醒,那就是Z7在拍攝120p時只能使用Dx的視角,如果想要Fx的視角則必須使用Z6,畢竟Z6畫素較低,在高速傳輸全幅數據時較不受此限制。
Full HD的功能,4K也都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在D850上,「峰值對焦」、「斑馬紋」以及「D-Lighting」在4K錄影時是不能使用的,實測Z7錄影模式後,確定這些功能都可正常發揮。
錄影自動對焦的解決方案
必須說Nikon終於聽到咱們的心聲。不少Nikon錄影的好手,過去都「練就」了手動對焦的好功力,這一回終於可以跟拉風箱說掰掰、安心的切換到AF啦。
AF-F 全時對焦
只要開機的狀態下,相機會不斷進行自動對焦,通常會搭配「全域對焦」使用,畫面中有動態物件或是人臉,AF-F會自動隨時判斷並保持準焦。
AF-C 連續對焦
只有在半按快門或按下AF-ON時才會自動對焦,一旦放開則會停止對焦、跳回MF模式,對於大部份的動態攝影師來說,AF-C應是最常使用的對焦方式,可以輕鬆在MF和AF之間切換。
AF-C搭配觸控跟焦
Z7可以針對自動對焦的速度做調整,一共有10段可調,對焦靈敏度則有7段可調。
搭配觸控對焦,可以預先選擇下一個對焦點,當半按快門或按下AF-ON時,就會依設定的AF速度,自動對焦至下一個對焦點。對於畫面景深需不斷準確切換的拍攝場景,我只能說這個功能「超實用」!
FTZ轉接環:F鏡的第二春
一開始我並不對FTZ轉接環抱持太高的期待,畢竟根據其他品牌的經驗,這種新舊系統的過渡橋接產品,只提供”舊款延用”的可能性,但這一次使用FTZ接上了F鏡之後,結果卻讓我十分訝異:F鏡搭配Z機身,竟然也可以實現超平順的自動跟焦! 而且感覺AF-S鏡頭的馬達驅動方式,似乎跟裝在單反上不一樣。
小黑7,使用200mm、光圈全開、FTZ、全時自動跟焦測試 (Nikkor AF-S 70-200mm f2.8):
這一番測試,除了看到延用F鏡錄影的可能性,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是:之前沒有VR防震功能的F鏡頭,若要手持拍攝,結果絕對是慘不忍賭,現在裝上Z機身之後就能擁有3軸的機身防震功能! 防潮箱裡的50mm f1.4總算可以手持錄影用了~
Z7安裝原生S-Line的鏡頭的話,才可發揮到5軸防手震,如果接上VR的F鏡時,則會使用鏡頭的2軸加上機身的單軸(roll)相互作動,一共是3軸防震,如果是沒有VR的F鏡頭,則會啟用機身的3軸防手震。簡單的結論:只要接得上,防震都有得用。
高機動性
也許大多數人對此並不在意,但我們這種常得拍攝突發狀況的人可是非常在意,就是Z7的開機速度飛快! 不管是開機或是從待命狀態喚醒,大約只需要不到兩秒的時間就可開始錄影。想到以前等開機的冏日子,只能用Pre-Record、燒電池來換取機動性。有了Z7,恐怕只得擔心自己的手眼夠不夠快。
喚醒錄影&開機錄影測試:
高續航力及穩定性
必須說:原廠發表時的續航力數字真的不太好看,我這回也是抱持著好奇的心情想看看:它的續電力有多不堪? 於是第一天我帶著3顆EN-15a電池出門,心想:「4K燒一燒電用完就可以回家了,不必拍太多。」結果是從早上拍到傍晚,只用了1.5顆電池,我卻已恍如隔世。回來實測一下,發現滿電且電池壽命正常的狀態下,4K錄影至少都長達兩個小時。(一次最長錄影時間是30分鐘,如果想長時間錄影的話得注意一下。)
國外網友實測4K錄影續航力:
小機子錄影還有一個疑慮,就是”熱當”的問題,尤其是在大太陽下進行4K錄影時,十分容易發生過溫並強制關機,所以從前都還得多帶溼毛巾和保冷袋出門。這次的拍攝環境幾乎都是烈日下、溫度33℃的熱情高雄、且無任何散熱輔助,測試的結論是:千萬別輕易嘗試Z7的戶外4K錄影,因為會中暑的人是你、不是它……
時間碼功能
以前單反錄影常常就是卡在這裡,每一段素材都是從0分0秒開始,要手動同步2台機子拍攝的素材已經不易了,更甭說多機同步。Z系列無反加入了時間碼的功能,可以藉由時間碼達到跨機台、跨機種、甚至是跨品牌的多機同步,進入到後期剪輯時可以直接根據時間碼進行佈署,並支援丟幀(Drop Frame)的功能,可完全適應廣播電視系統。
Z-Mount的啟示
全新的Z接環,長達55mm的卡口、短至16mm的鏡後距,實現了更大進光量、光線傳導更直接的條件,這不僅對平面攝影而言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對於動態攝影來說也相對關鍵。
更大光圈的可能性
大進光量最直接的意義,就是更大光圈的可能性提升,此設計也將造福紀錄片攝影師,除了擁有更淺的景深,在低光的環境下也能夠換上更大光圈的鏡頭以對抗噪訊。
鏡頭多元發展性
Nikon在錄影市場上的投注,自D850起可說是有目共賭,從Z的降臨來觀察,再次印證Nikon對此領域有所企圖。
「完善的錄影性能」加上了「Z接環的光學優勢」,這兩個條件成立,令人期待的將會是今後更多元的鏡頭群,也許是原廠、也許是副廠,甚至是電影等級的鏡頭…,都有充份的理由為Z接環而生。雖然說使用了S-Line的24-70 f4和35mm f1.8錄影之後已算滿意,但真要講究,電影鏡頭的設計仍不同於照相鏡頭,例如:無段T值光圈、物理跟焦齒輪…等等,但目前對於Z的多元發展性我個人是樂觀的,尤其是Z7推出沒多久,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電影級的PL to Z轉接環。
結語
相較於其他相機大廠,Nikon目前並沒有攝影機的包袱,高階相機機種在研發設計錄影功能時,並沒有打到自家產品的問題存在,所以不必擔心高不成低不就的問題。
Z7/Z6只是個開始,在單眼的電子規格此起彼落的當下,”Z”立足的不敗之地,是Nikon的「光學優勢」。
最後分享下這次Z7實拍的影片,話說我其實更期待使用Z6測試動態錄影,畢竟不需要那麼高的畫素、ISO更高達51,200,但若是以照相為主的使用者而言,Z7的錄影性能與品質仍是讓人十分滿意的。
期待不久的將來,能測試Z6+Noct 58mm f/0.95~~
Z7 120p實拍:
Z7 4K+FTZ自動對焦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