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建ND減光鏡,將是未來相機標配?!

到ND減光鏡,並不是什麼新奇的東西,但這東西所存在的型態,在未來或許會有不小改變…

 

ND減光鏡可以說是動、靜態攝影師的好朋友,幾乎每個人攝影包都有個幾片ND或是可調式ND。

180度快門」是電影拍攝時遵循的動態模糊設定,尤其在烈日當中的拍攝情境,ND是唯一能有效的調整進光量以維持動態模糊與景深的方案。同樣的,遇到雙原生ISO的機子時,在相對曝光較高的場景,攝影師如果想要使用高原生ISO,也需要理想的濾光方案,避免過曝,此時ND也會是好幫手。

為了方便和機動性,不少攝影師選擇了可調整式ND減光鏡,但現有的外置旋轉可調式ND並非完美方案,品質不均、十字紋就是無法克服的問題。(請參閱 你拍片,還在用快門控制明暗嗎? )

 

圖片來源:happylemon

 

隨著這幾年相機的感光元件技術突飛猛進,畫質提升、動態範圍提升、抗噪能力提升,短期之內感光元件的技術發展已接近了飽和點。

畢竟短期之內,儘管畫質與感光再提升,當規格超出了當下市場普遍期待時,耗費的成本將無法為品牌帶來太大的助益,且效益是逐漸遞減的。說白話一點,就是你做到8K、10K…甚至更高的規格時,只要市場通用性還未追上,就沒有量產的意義,因為賺不了錢。

和手機的命運類似,當運算能力到達一個天花板時,接下來只能強化功能與整合,才有辦法再開創出新的商機,而「將ND減光鏡整合至相機內」,可能就是接下來這些相機品牌的一種策略目標。

另一方面,當「單眼相機」早已不再只是過去那台「拿來拍照的相機」,而必須開始勝任應付各種專業影片拍攝,對於「攝影機才該內建ND」這種傳統認知,恐怕不再是標準遊戲規則。在美國越來越多電影創作者,在預算有限時,皆改採無反相機進行拍攝作業,這個現象也促使著相機品牌不得不面對這些專業人士「習慣機器有內建高品質可調ND」的要求。

 

各品牌的內建ND

SONY已經憑藉其FX9和FX6機身,將極先進的電子漸變ND系統與機身曝光系統結合,使得複雜的室內、外切換拍攝,變得輕而易舉。而消費級的ZV-1也內建了多段式ND,可惜是小感光元件、不能換鏡頭,如果未來在α可交換鏡頭式產品上能出現,那基本上將會傲視群雄。

Canon在C70上搭載了多段式的物理ND減光鏡,雖不是什麼新技術,但近乎標準無反的體積、搭配RF接口。撇開市場考量和品牌策略,C70算是間接證明了未來RF無反自帶ND的產品研發能力(或可能性)。

Kinefinety也將藉由Edge 8K將eND推向市場,即使價格仍不低。

論到內建ND的無反產品,目前價格最親民的應該就是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 6K Pro,對於無須自動對焦的動態攝影師來說,BMPCC 6K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這也是它除了RAW錄影之外受歡迎的主因。

 

「ND整合」可能將是無反必爭之地

對這些相機大廠來說,相較於感光元件的技術開發,研發ND減光機制,反而是較為簡單的課題,畢竟光學技術,終究不像晶體技術含量那麼高,且市面上也已經出現不少第三方的內置型ND,只差沒被整合而已。就連像是SONY的漸變式電子ND,不少他牌廠商也陸續研發原型,該技術未來也不會都是SONY的天下。

如何在狹小空間內設置多段式ND機制、同時又限制產品的體積? 相機產品與專業攝影機之間,一旦都搭載了ND,產品定位上如何有效區隔? 價格的合理性為何? 這些都是廠商不得不思考、面對的問題。

反過來說,如果為了市場區隔而不將此功能下放,即使對得起自家的消費者,恐怕會給對手有可乘之機,就看誰要先跨過這條線。

畫質、低光的比拚疲勞了,接下來可能就是功能整合大戰。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參考來源:CineD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7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