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買了人生第一台新相機,這台相機陪著你的時間可能只有個兩三年,在數位的時代就是如此。但你買了第一支腳架,可能會陪你到天荒地老。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選腳架比起選相機還要重要。甚至很多時候,決定你拍得好或壞,可能是腳架而不是相機,或者說,如何「支撐你的相機」是個很實際的問題。
對於新手而言,在一開始應該如何選擇適合的相機固定方案? 今天就簡單跟大家來分享一下三腳架、單腳架、穩定器以及手持,以上四種方案的優劣利弊。
一、三腳架
最常見的固定方案當然就是三腳架。對於自拍或是需要穩定架設的最適方案就屬腳架,這大概也是相機鏡頭之外第二個重要的設備,即使只是個業餘玩家。
除了架設定點的用途之外,第二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拍攝長焦」,好的腳架雲台,可以讓你在拉近拍攝目標時保持穩定,這對於許多生態攝影師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三個用途就是可以讓你架設各種運鏡的設備,譬如滑軌、搖臂,對這些設備來說,腳架就像是個擴充平台。如果要拍攝長時間的縮時影片,腳架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若要說有什麼缺點,那最主要的當然就會是「笨重」、「機動性低」。三腳架對於「穩定」的代價不小,但最致命的地方,是「自己會因為怕麻煩而懶得拿出來用」,然後最後後悔畫面都不穩定。
第二個缺點就是「樹大招風」,在一些地方腳架是會被禁止的,許多國際知名景點都會有這個規定,其中有一些是為了保護古蹟,有一些是為了防止造成遊客危險(被絆倒)。
優點:穩定性高、適合長焦拍攝、縮時攝影。
缺點:笨重、不易攜帶、機動性低、易引人注目。
二、單腳架
把三腳架的兩支腳給砍了,剩下一支腳,會比較好嗎?
當你想要讓畫面盡可能穩定、但又不希望太累的話,單腳架就是一個折衷的方案。你需要扶著它但又不需要自己撐,移動起來比三腳架輕了許多、不過就像是多了一支枴杖。
另一個好處就是不佔空間,尤其在人多的地方,可能三腳架一張開就是佔地個1平方公尺,在人多的地方容易造成危險或者異樣眼光,而單腳架這些時候就會輕省許多。
單腳架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你很適合用它來拍攝「高角度」的畫面,當然這個前提也是「手必須要有力」,只要力氣夠,可以將單腳架延伸到更高或任何手搆不著的地方拍攝。
但單腳架較頭疼的是:當你今天想喝口水、或是上個洗手間,恐怕得先找個人幫你扶著,不然就是得將機器拆下來,這一點其實非常的麻煩,即使許多單腳架下方都有配三支輔助腳,但你也不太可能離開視線時,安心放它一個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和三腳架比的話方便性略勝一籌、穩定性略遜一籌,就看你的素材究竟能否容許些微的晃動了。
優點:可以拍更高角度畫面、較三腳架方便攜帶。穩定性中上,在高機動性下可以保持相對穩定。
缺點:一定要有人顧否則須先拆卸,休息時的方便性極低。
三、穩定器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電子的三軸穩定器一個大概要噴個一二十萬才買得到。但現在可能不到一萬塊就能找到一個,而且比當時更簡單好用,幾乎攝影師都人手一支穩定器。
「穩」是它最大的優勢,大概僅次於三腳架(以固定不動的畫面而言)。當然,穩定器目的不止是讓你拍固定的畫面,還要讓你進行各種動態運鏡或是移動時,都能獲得絲滑般的動態運鏡。同時它的體積越來越小、使用上越來越簡單、功能也越來越多(如操控相機),幾乎已經成了「拍片標配」。
跟拍、電影式的移動運鏡,大多都已經是穩定器的戰場,甚至也取代了不少軌道與搖臂的角色。
就著機動性來說,一開始的架設與調平可能需花費一些時間,也許一到三分鐘不等,當然架設起來之後就輕鬆,但一開始的這一丁點「麻煩」可能就會像三腳架一樣,讓人懶得拿出來用。曾經我有個案子要連續跑多個點取景,車上又無法讓相機穩定器平躺或固定好的空間、總得拆拆裝裝,後來墮性大發,下車就直接手持拍攝,回來才發現很多畫面很可惜。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電力續航」的問題,如果沒有確保電量足夠,上只要沒電了它就是「一塊鐵」,所以除了記得充電,也要記得做好調平的動作,調平不當可能會讓電機更耗電或是發生震動的問題。
優點:穩定性高、動靜皆宜、電影運鏡最佳工具、方便攜帶。
缺點:事先需調校平衡、需要充電、不適合使用長焦鏡頭、調校不當易震動。
四、手持
這大概是大家最一開始的模式,確實也不必著墨太多,良好的機動性、最輕量的拍攝方式,除了反應可以極快,也較不具威脅性。
當然,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穩」,使用這個方式拍攝,只能儘可能的雙手夾緊或是緊依牆面,並使用較中、廣焦段的鏡頭下去拍攝,不像穩定器或其他設備可以拍攝出滑順的運鏡,但可以藉由電影式的構圖、以及微晃動的手持感來彌補,以結果論而言,不見得會比較差,端看你怎麼設計畫面。
一些國外的知名景點,如果你想要架腳架是不被允許的,也許連你拿穩定器都會被視為專業攝影師、並通知你要先申請,這些時候可能你直接手持才會是最安全的做法。
優點:隨手即拍、機動性高、方便開機也方便收納、無痛出遊。
缺點:拿久容易手痠、無法拍攝穩定畫面、長焦得仰賴鏡身或機身的防震性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