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不能換鏡頭,到底有什麼好? 自媒體當道卻被冷落的「業務攝影機」

多人對業務機的印象大概就是「老派攝影師」& 「記者大哥」…

 

其實大廠對於這些產品的定位一點都不low,如果在考慮買高階單眼來拍片的話,其實可以考慮一下業務機。

自媒體當道的時代,每一個影像創作者,都會有一台屬於自己的生財器具,也就是主力相機。心酸的是:現在做網紅的都比做攝影的還要有錢。

之前森編曾問我說:他看到一些比較大、看起來比較威的專業攝影機子,10萬新台幣就弄得到,那為什麼他還要買A7S III? 直接上大機子不是更強? 甲方爸爸不是會更滿意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有人覺得「為什麼不買業務機」? 有人覺得「為什麼要買業務機」?

 

那今天直接調了一台跟A7S III目前價值差不多的SONY業務攝影機Z190 來比較一下,z190差不多現在收得到的二手價格就是A7S III+一顆標準鏡頭的價格。

那我們來看看,同樣都要花這個錢,選擇業務機的理由是什麼?

 

 

體積決定了用途

從體積考量,當然就是單眼勝,他就是一台你可以帶去旅遊、同時可以錄影又拍照的隨身工具。

業務機肯定就是為了工作,你帶著它去玩,女友可能會唱分手快樂給你聽。它把「專業的週邊都整合進來了」,譬如:鏡頭、收音…等等,它已經是一個「變了身」的金剛,份量也較重。

 

想簡單拍攝,相機的方便性高,原因是因為「小」。但如果你是要專業拍片的話,業務機的方便性可能比較高。

光講一個收音介面,要掛接大麥克風的話,相機還要再加裝一個收音手把,想要長時間拍攝還要再接個外接電源或準備一車電池。此外,還要面對「鏡頭選擇障礙 」。

業務機的概念就是你到現場,槍從槍袋裡淘出來就可以開始掃射了。

 

感光元件較小

以相同價值來衡量相機和業務機的話,相機花了相對高的成本在感光元件上面。業務機的感光元件通常都比較小,可能1/2、3/2英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google一下感光元件,就會發現平均都會比單眼相機還要小,甚至不如小單眼相機。

但要注意的是片幅大小不等於畫素,像這兩台都可以拍攝4K的影像,所以影片上的「畫素量」是一樣的。此外業務機多是RGB三片式感光元件分開處理光線,所以面積也不盡然能夠跟一般相機的感光元件比較。

不過,小的感光面積,多少會影響到昏暗時的畫質,這點是無庸置疑的,所以業務機理論上自然會比較吃光、低光時噪訊較會明顯。相對的,相機在夜間就比較有優勢。

所以這就是產品取向的差異了,接下來比較的項目,你就可以了解到這兩者定位的不同。

 

業務機的重點在於「粗勇」

相機的高畫質訴求目的主要在於「精良製作」,拍攝電影、精緻的廣告和形像片。而業務機的高畫質訴求在於「記錄呈現」,像是跑新聞、實境節目、紀錄片等等,為什麼? 因為一部份的畫質拿去補給了「粗勇」。

無反相機可以換鏡頭,當然是它的優勢。不過你如果因此認為業務機的鏡頭就是個垃圾(還真的遇過這種人),那其實也是大錯特錯。

 

買業務機的時候,有一大部份的金額其實也是在買它這一顆「全能型」的鏡頭,當然價格也會有等級之分。而像是 SONY Z190有著25倍的光學變焦,以全幅等效焦段來說的話,它涵蓋了28.8mm 到 720mm的焦段。熟悉相機鏡頭的人,可以算一下你的A7S III如果要涵蓋這些焦段,就算不用到頂級畫質,需準備多少鏡頭? 一共得花多少錢?

有沒有突然覺得業務機好便宜?

 

回到業務機的鏡頭,畫質或許沒有到最完美,但這種專業設備的鏡頭其實也是自家的招牌,像SONY的業務機鏡頭,也都會掛這個信仰的符號,所以畫質也都在水準之上。

同時,業務機的鏡頭也都有”Power zoom”的功能,有時候想要做像是dolly zoom的效果也比較容易,一般相機鏡頭是不會有這種電動變焦功能的。

 

如果想要淺景深,礙於感光元件的尺吋、光學的限制,業務機確實比較難。但山不轉就路轉,用長焦去拍攝目標,設法拉開目標與背景距離,或多或少也可營造出一些模糊景深嘍。

 

內建的ND用過回不去

這個是很多攝影師沒有選擇相機的原因。

雖然現在有很多「不像相機」的相機也都有ND減光鏡(比如BMPCC 6K Pro),但那還只能算是個案。一般相機想要裝減光鏡,得外裝在鏡頭前玉,同時還要小心十字紋的問題,反之業務機或電影機上內建的ND,不僅不用擔心這些問題,拍攝時還可快速而且直覺的去切換檔位。

想要有效控制曝光但是維持快門和光圈,那內建ND就是殺手鐧。

此外,像是這台z190,它的ND是可以線性調整也就是無段調整的電子VND(Variable ND,可變ND),這是近年SONY搭載在高階機器上的技術,而z190應該是目前用最少錢就可以得到的VND,用過要小心回不去。

 

長時間的續航設計

相機的電池要應付現在的高規格,拍攝一天可能要換N顆電池。因為體積小、一次也沒辦法放多大容量的電池進去。

而業務機的電池電量一顆就是相機電池的好幾倍,至少大了一號,隨便一顆就可以臉不紅氣不喘的撐個三四個小時,大一點的機子可以直接裝V掛電池(不過這個就是更大型的了)。

雖然業務機份量較重,但在拍攝過程中,通常比較不會感受到電力續航的壓力。

這就是為什麼你去到記者會或是活動現場,只要是長時間全紀錄的拍攝都會選擇用業務機的原因。

 

檔案方便優先、品質次要

接下來說到檔案,一樣都可以擷取4K的檔案,但是相機重在畫質,所以檔案的流量或者說碼率比較大,但業務機比較多拿來長時間錄影,所以影像編碼時的檔案會壓得比較小,因為要讓你可以拍很久嘛,有時可能一錄就一整天,它的品質相對會比較差,但素材處理起來的效率會比較好,電腦或是硬碟的運算或儲存壓力也比較小。

業務機以錄影為主,就算有拍照功能也不可能RAW,即使能「拍照」還比較像是截圖,畢竟它不是完全為了畫質而生。所以你如果需要拍照又想拍RAW的話,那還是乖乖靠相機。

 

哥的穩就是一切

長時間錄影會比較信任業務機的原因,除了續航力,還有就是它相對穩定。

不是說現在相機不可靠。只是你要我按下錄影就安心的坐下來休息喝口水,還真的不敢。

相機對我來說就像是「少爺」,你要花很多時間看到他。電一下就掉個50%、錄了10分鐘就過熱,有的最長錄影時間只有30分鐘。也就是說你按下錄影的那一刻開始,就有一種在「快速燃燒」的潛在壓力,會很緊繃。當然最近的機型有在改善這些問題。

但業務機就是「穩穩地」,有錄沒錄,你都會覺得沒什麼壓力,也不會突然跳出一個溫度計之類的跟你說要罷工。

 

實體鍵,發揮肌肉記憶極限

相機雖然也有不少實體鍵,但不少功能你還是得看著功能表操作。業務機上的實體按鍵,可以變成自己像是飢肉記憶,習慣之後幾乎可以不用看就用手調整。

你可以快速的去撥感光度,需要校正色溫的時候我可以快速對準白紙或白牆、很高效率的去對白,收音的音量太大,也可以即時調整。需要斑馬線、峰值對焦或者是前面說的ND,也可以直接快速開關。

它的大,就是讓你很有效率。

 

收音介面提把

只有使用過相機,但又常有進階收音需求的人應該就可以理解,有時要收兩軌聲音或是需要幻象電源,加裝收音介面真得很麻煩,雖然最後也麻煩習慣了。但這些功能已經整合在業務機上面,想拆也沒辦法,不過當你要進階收音時,可以直接使用,也不用擔心線有沒有接好。

 

更多接口選項

體積大,當然插孔就多,但其實相機基本拍片該有的也都夠用了,比如聲音輸入、耳機孔、影像輸出。

業務機則是多了一個TC時間碼的同步孔,這個對於我們多機同時出門拍攝,需要同步或是場記,就超級實用。此外還有SDI輸出,對於如果你現在也有接導播機或是各種訊號輸出也用得上。是說對於一般自己單機拍攝,這些功能可能也不太會去用到就是了,但如果常有多機需求,又常接一些活動類、會議類的案子,那業務機真的會是一個超強兵器。

 

長時間的手持拍攝

業務機雖然重,但其實長時間的握持感會比較好,你可以貼著胸膛穩定畫面,相機雖然輕巧,但要長時間hold住,反而我覺得是吃力的,除非上肩架或腳架。

 

先想用途,再來評估適合的選項

是說這幾年相機其實已經吃掉了不少專業錄影的市場,因為畫質好、性能強,但業務機的穩定性跟整合還是略勝一籌,除了SONY以外,像是Canon XF605也是很優秀又相對低價的多功能業務機。

很多工作室都只進相機,再高階一點的就是想要進電影機,業務機倒是常被大家遺忘。但我一直都覺得業務機還是很多時候最理想的選擇。穩定可靠、機動性強、鏡頭的品質實用性也不錯,而且也都也有LOG或是HLG的色彩,只要記得充電帶卡,它其實是很優的選項。

所以你現在問我這兩個我選誰? 小朋友才做選擇,我全都…買不起。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7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