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6700:索尼AI大法的第一台APS-C無反相機

回想當初剛踏入這行,沒什麼錢,能摸到的A7都是公司的,而當時第一台錄影用相機就是A6300,有超採4K、強勁的自動對焦,以及第一次出現在APSC的S-Log。自己也曾用A6300拍過幾場婚禮花絮,若說對於SONY的Alpha系列能如此熟悉,算是從當時的A6300練起來的。

隨著加入機身防抖的A6500問世,到了A6400和A6600發佈時,效能而言並沒有太多的亮點。不過讓人沸騰的經典,始終是A6300。

 

A6700的動態體驗

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是SONY 新出的A6700的感受體驗,為何說是「感受」而不是「數據」評測呢?一方面自己並不是那麼喜歡做什麼數據評測的人,另一方面光看它的規格,實在跟Fx30大同小異,比如4K 422 10-bit、可以錄流量600mbps的幀內壓縮、4K 120p等等…。

 

有人說ZV-E1就是結合了A7R5的A7S III,同理,A6700就像是是結合了ZV-E1的FX30,規格黨應該就道我在說什麼。


Sony很奸巧的一點就是「一魚多吃」,一樣的內在,不過利用不同的軀殼,給你截然不同的感受。

 

ZV-E1的APS-C版本?

一、介面

A6700以介面來說,除了單卡槽和HDMI小接口,有點蛋疼之外,其它方面就專業動態拍攝而言,都還算是「到位」。該有的監聽孔,ZV-E1的翻轉螢幕和自拍觸控,樣樣不缺。

同時也內建了磨皮功能和自動取景的功能。這樣用下來,幾乎可以說它就是一台ZV-E1的APSC版本,甚至更適合拿來做為Vlog機使用。

 

二、對焦圖

每次講到SONY的對焦就會想要加速帶過,畢竟A6300之後的的自動對焦一直都很猛,這次又從A6600的425點來到了759點。實際使用下,加上AI辨識功能,根本就跟對手們所謂的「第一梯隊」是同等級了。

這次也加入了對焦圖,但有些好奇:旁邊的留白有點多,不過老實說:自動對焦夠強,這些輔助對焦都算是多的啦。

 

三、翻轉螢幕

既然說A6700很適合Vlog,那自拍翻轉螢幕一定是標配,就著我的使用感受來說,很多時候這種自拍翻轉螢幕,確實彈性最大。但要說比起A6600的上掀式螢幕完美嗎? 有時臨時想要快速低拍、需要手速垂直翻轉螢幕時,還得先把它往外翻才能垂直調整,這一點還是需要習慣一下的。

說到底就是A7r v的翻轉螢幕最完美。不過,這樣也已經算是理想了啦…

 

至少側邊外翻上穩定器可以十分方便。而這次也特別借了15mm f1.4的APS-C G鏡,本來要再多借16-55mm的鏡頭,結果來不及拿到就出門了好幾天,被迫只能用這顆定焦鏡,沒想到從頭到尾用得非常快樂。

f1.4大光圈,夜拍多了點優勢,等效焦段大概是24,出門自拍、拍合照、拍風景都可以勝任。這個體積,這個份量,可以說是拿起來完全沒有「工作」的感覺。

 

四、改善的濾鏡效果

當初在測試ZV-E1的時候,心態很難不拿它去跟A7s比,畢竟全幅、又強打畫質,本能上就直接開到S-Log3拍攝。但使用A6700的時候,心態不太一樣。一開始就認知:ASP-C的畫質純淨度還是會有落差,所以本能上的就不會去開Slog3,而是嘗試著用比較輕鬆的模式,想說損省掉後期調色的麻煩。

以前會覺得內建的效果跟垃圾沒兩樣,感覺像是工程師,隨便拉了一下顏色就放出來給小白用,結果這次用了a6700之後,不得不說「索尼大法好」。

除了S-Cinetone之外,這些內建濾鏡也都非常的優,有抓到IG的味道,除非後期有要求,否則完全可以省掉後製的麻煩。

不管是景色、還是膚色,這些內建的濾鏡,都可以給你既強烈但又自然的風格,可能一方面螢幕的解析度和亮度也夠,拍的當下看了也很舒服、心情也很愉悅。

如果有用過Ricoh GR系列,或是富士的人,應該都知道什麼叫作「直出也很爽」,這次A6700搭著15定焦隨手抓拍,原本鳥鳥的畫面,一開濾鏡,瞬間都文青了起來。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底片褪色的膠片感,色彩稍淡、對比降低,懂的人就知道,這是調色的時候,我們會去拉一點Faded film的效果。深色會變得比較灰白一些,其實就是裁切黑色的範圍,如果你也很討厭噪點,那這種效果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解方。

Premiere Pro 調色時將 Faded Film 提高,使畫面顯得有些微褪色感

 

瑕不掩瑜的缺點

一、有進步但還是別用的Slog3

當然專業人士還是會想要用「Slog3」,這次確實也有小試了一下,感光方面比起前代,也確實進步了很多,性能上其實就是FX30,在ISO 2500也會有噪點收斂的現象,也就是雙基礎ISO。

 

但還是真心建議,拿了A6000系列就不要用Slog了。有進步跟能不能拿來用,還是有落差的。除非今天有搭配高階機種,要做色彩匹配的需求,那我想Fx30可能比較適合你。

這也是很多新手攝影常好奇的問題,畫質的細膩度跟純淨度是兩件事情,全幅吸光面積大,低光時細節的準確度就是它的優勢。

 

A6700的4K雖然是從6K超採下來,大太陽下拍攝肯定銳肯定細,但物理上,吸光面積比較小,夜拍時在訊噪比表現上,肯定會比較差。ISO一拉高,噪點一旦多起來,也會影響到畫質精細度。實在必須用log拍攝的話,記得掌握雙原生ISO,也就是盡量使用800和2500,那你沒把握用log就不要堅持用log了,當你沒把握時,其實你不用會比用還要好。

 

二、過熱

A6000系列的過熱問題,也一直都存在,沒有消失過,不像Fx30有專門散熱的設計,想想這種高溫問題,發生在a7上就是茲事體大,而SONY對於6000系列的定位,本來就不是給專業用戶的。對於生活型街拍,偶爾跳出過熱警示,給它休息個一兩分鐘,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想當年我用A6300接案的時候,在大太陽下拍4K,一開始也是一直遇到強制關機,後來上面放個微溼的毛巾,一樣可以打一整天。所以說到底這散熱的問題,見仁見智的缺點,就看自己有沒有辦法接受跟解決囉…

 

總結

所謂「專注在內容創作,剩下的交給機器」這句話,A6700比自家大多數機子都還要有資格體現。器材太重也是會分心的,但用6700你連重量都不必擔心,不僅專注在創作,也更能夠去感受當下。

有意思的是用Fx30反而很難有這種「快樂拍」的感覺,機器上的Tally燈亮起,感覺就是寫著「工作中」……

FX30

有些人覺得這台機子的定價沒有吸引力,或許是時間點的問題,記得一兩年前就已經看到各種對於6700的預測,但左等右盼,看到了索尼推出了一堆怪獸,就是不見A6000系列的新秀。這個規格價格,如果是早一兩年端出來,肯定還是很殺的。當然索尼這一系列的產品佈局我想也是有考慮過的。

從降低電影機門檻到AI對焦到全幅Vlog等等,2023過一半了才把A6700端出來,老實說它還是很香,但餐桌上已經很多道菜了,它的香味被蓋掉了,原本在等這道菜的人,已經吃飽了。這期間很多人都以為索尼已經放棄了6000系列、完全投入了全幅的市場,而這些人也轉而投入了全幅的懷抱,現在A6700出來,叫很多人有點反應不過來。

除了錄影,A6700拿來拍平面我覺得是很讚的,和FX30雖然性能相當,但保留了機械快門。雖然說電子快門逐步在突破各種瓶頸,但對於拍照魂來說,機械式快門的存在還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想要APS-C的小而巧,在拍片上沒有太多專業的考量,譬如:精準的曝光、多機色彩匹配、多軌收音、長時間的錄影、記憶卡掛了也不會想跳樓……,那a6700其實會比Fx30還要適合你,動靜態的比例大概一半一半吧,尤其是它的濾鏡效果以及AI對焦,在拍攝上你可以比較不費心、輕鬆拍攝下所得到的結果,應足夠滿意。

它就是SONY的小鋼砲,一台寫著「放假中」的中階無反,偶爾也可以讓你拿來工作一下,我都曾經靠A6300接過一堆商案了,A6700沒有理由辦不到,記得光要夠就好。

 

 

分享這篇文章
esther85322
esther85322
文章: 4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