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跳槽動態攝影,你該知道的7件事

期,照相機是照相機,攝影機是攝影機,兩者互不相干,各盡本職。

自從相機提供了錄影功能,兩個族群結構逐漸改變,一台單眼在手,既可以拍照也可以錄影,畫質可能比一般家用的DV畫質更優,論專業,照相與錄影兩者雖仍有分別,但對於初中階的使用者來說,單眼的一機兩用特性,給了人嘗試跳槽的機會。

上述的情形最常發生在平面攝影師身上,尤其是婚禮攝影師,對於構圖,已經有靈敏的捕捉能力。

但想要從定格的影像進入到動態,最好先瞭解一些訣竅,以及一些動態的基礎常識,不然也會一頭霧水。

 

一、畫格速度(Frame Rate)

又稱「幀率」,單位為fps(Frame Per Second),意即每秒含多少畫格數,幀率越高越流暢,比如60fps以上,後製時拉成慢動作也還是可以維持流暢度。但幀率不見得越高就等於越好,有些人喜歡用電影所採用的24fps,在動態的呈現更接近電影。

這是在每次的拍攝前都必需決定好的設定,做好選擇後中途不要任意切換,除非是為了錄製高格慢動作(High Frame Rate),否則不同幀率的影片剪在一塊兒是不專業的,比如29.97fps與24fps。

 

二、快門設定

在平面攝影中,所謂的「動感」是來自於照片帶給人的想像,但在錄影中,這一切將更加真實。

錄影快門設定比拍照時更講究,因為拍照時,快門通常是為了應付不同的光線,然而對錄影而言快門並非為了控制曝光,而是為了呈現適當的動態糢糊(Motion Blur),一般情況會固定在1/(幀率*2)秒,比如幀率為60fps時,快門會固定在1/120秒,光線不足時用相機本身的ISO或外部燈光去做補強、光線過曝時則以減光鏡去做削弱,除非不得已才會稍微調整快門值。

更多說明,請參閱錄影時的快門說明

 

三、影像設定檔(Picture Profile)

對於拍照來說,許多人平時不太care這個東西,因為這只關係到”直出JPG”時的影像風格,多數人喜歡拍攝RAW,回家後自己慢慢調色或套用瀘鏡,專業的攝影師更不用說了,可能連JPG都不屑拍呢。

但一秒拍個5、6張RAW,對相機來講還可以負苛,如果是影片,每秒拍30張RAW那還得了,只有專業又昂貴的錄影機型才辦得到。換句話說,單眼錄影的後製就像:「照相時沒有RAW,只有JPG能用。」所以為了儘可能保留所有細節與動態範圍,讓我們雖然沒有RAW的調整空間,但卻發揮JPG的極限,這時就只能仰賴影像設定檔了,低對比、低濃度的影像設定檔可保留較多的細節,所以我們通常都會使用「中性」(Neutral)的設定檔,較高階的機型則可以用LOG設定檔來拍攝。

Canon單眼,沒有LOG的情況下可使用Neutral或Cine-Style

 

四、追焦與光圈

拍攝單張的照片時,大部份人都喜好使用大光圈來拍攝,空靈的淺景深,可讓被攝目標脫穎而出,但對錄影來說大光圈並不見得適合。除了要連續、順暢的將焦點鎖定在移動的物體或人物身上是件難事,不論是手動或自動,而且大多數電影的氛圍或情境也不適合淺景深

如何選擇適當的景深,請參閱讓光圈幫你說故事

 

五、現有週邊可能不堪用

雖然單眼已可錄影,但真想跨足動態領域,還是需要花一點銀兩的,當你開始拍攝影片時,首先你會發現球型雲台不夠用、只能拍固定的畫面,想要平滑的做運鏡,就得入手油壓型的雲台才行。而為了錄影過程中畫面的穩定,可能還得換上一支更穩、更重的腳架。

當拍攝日漸有心得時,手持和腳架的拍攝也許再也無法滿足需求,你可能會開始需要搖臂、滑軌、螢幕、跟焦器……等,甚至是穩定器或空拍機才能滿足。屆時自己再好好思考一下,如果真有需求又有預算,這些其實都是適合投資的。

同樣是單眼,錄影時的配備可能比平面更加複雜

 

影片錄製時是連續性的寫入,也許你現有的記憶卡拍照還行,真要錄製高品質影片時就上不去了,這也有可能是你需要升級的項目之一。

請參閱為什麼需要外接螢幕我為什麼需要提籠

 

六、收音的重視

沒錯,你花太多心思在影像上,完全忽略了聲音的重要性,這很正常,畢竟這也是完全陌生的領域。

雖然單眼一定都有內建的麥克風,但必需訓練自己對收音有更高的要求,在這之前,必需先瞭解各種收音方式。你可能要先準備一支指向型麥克風,用來應付一般紀錄片、採集適當的環境音,這是基本的。未來如果要先收錄更好的音質,比如人物收音可使用垂吊電容麥克風、BOOM麥或小蜜蜂,甚至是獨立錄音機…等,也可以一步步依需求投資。最重要的,是訓練自己的耳朵,以及對聲音的挑剔度。

可參閱自製土炮BOOM麥各種錄影常用的音源接頭

機頂指向型麥克風

 

七、敘事的構思

對於平面設計師或攝影師,這絕對是一個極陌生的領域,如何錄下自己想表達的人事物,將每個片段像拚圖一樣湊齊呈現給觀眾,都是從未做過的事情。你必須規劃在一定的空間、時間內,拍攝到恰當的素材,這是十分艱困的挑戰。從A鏡頭轉場到B鏡頭,從C場景切換到D場景,從E人物帶到F人物,每一種風格的拍法都不一樣,一個謎底如何藉由畫面抽絲剝繭、帶著觀眾一步步依照你的故事線探索,且在過程中視覺能被滿足、情緒被挑動、共鳴…,這些都需要精心規劃與設計,多看且多學、多做,累積一定的實拍與後製經驗,才有可能製作出好的影片,絕對不是拿起單眼說拍就拍就沒事了。

對於紀錄片而言,因為拍攝的是真人真事(如婚禮紀錄、賽事活動…),沒有NG,好的畫面稍縱即逝,所以除了事前的規劃準備,拍攝當下的應變能力也要好才行。

 

結論

相機熱靴上裝的還是閃光燈嗎? 也許接下來就變成麥克風了也說不定。

所謂隔行如隔山,如果你有興趣踏入此領域、但不是本科系出生的,一定會比別人還要辛苦,不論是能力或經驗、或者是人脈,都是需要慢慢去培養與累積的。但身為平面攝影師,你已經比一般人懂許多了,至少不會還在苦惱著鏡頭之間的差異或白平衡的意義…,當然,想要跳槽,還是得做足功課、虛心跟前輩討教、多看多學多做,不出幾年,沒有人敢說你一定做不到。

更多內容,請參閱平面與動態錄影的差異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8

3 則留言

  1. 運鏡與鏡頭語言才是關鍵•上述只在技術•網路上許多以平面概念而剪輯堆疊的影片•但卻毫無電影敍事手法•

    • 您說的是,但我們這裡主要是以”技術層面”為主,鏡頭語言的造化就真的是要看個人修行了。

    • 你再教注音、寫字的課程上批評老師沒有教長篇敘事的方法…………….
      你來錯地方了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