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攝影機為何看起來這麼複雜?

到各大電影的幕後製作花絮時,是否十分困惑:為什麼拍電影時,攝影機得像病人一樣插滿了各種複雜的管線?

 

常有人會這樣問,尤其是越專業的攝影機,從BlackmagicDesign、SONY…到RED、ARRI的頂規設備,在幕後花絮畫面中,常常難以分辨出攝影機機型或鏡頭型號,因為都被週邊、線材給包覆住了。而這些”包覆物”,絕對不是為了”看起來更專業”,那到底是些什麼樣的設備需要如此? 這又是為了滿足什麼樣的需求?

 

攝影機本身並無想像中的如此複雜

是否以為電影攝影機本身的長相就是像平時在幕後花絮看到的那樣”恐佈”,其實不然。

 

電影攝影機+電影鏡頭,其實就已經可以拍攝了。

 

和我們日常使用的家電、3C不一樣的是,這些攝影機在設計時,較著重在性能與操控,外型好不好看一點都無所謂,因為實際上在片場的樣子,你根本不會在乎它看起來威不威。

 

實際在片場時,攝影機的長相完全和裸機不一樣。

 

平時我們自己隨手拍拍,沒有的是「高規格的壓力、惡劣的拍攝環境、高效率的要求、團隊的合作」,自然很難想像一台攝影機為何要被打造成這個樣子,但如果你實際參與專業的製程,便能瞭解這能使作業如虎添翼,甚至是必須的。

而專業級的設備,如果只有攝影機+鏡頭就不堪用嗎? 除了沒經費的理由外,也不是沒有”裸機上陣”的時候,但通常是為了極輕便的紀錄片拍攝,或是有空間重量上的限制,包括現常見的空拍飛行器,在掛載專業攝影機時也都是”簡配”。

 

 

那是什麼樣的需求讓電影拍攝的設備必須如此複雜呢?

 

專業的基本固定

相較於照片,”持續性的穩定需求”對影片來說更加重要。不管是要安裝在腳架、肩架、穩定器、搖臂、滑軌…,「穩固+效率」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通常裸機會加裝提籠支架(Cage),並固定在快拆座或是導管上。

提籠(又稱兔籠)的用意在於保護機身+幫助散熱+提升擴充能力,因為攝影機本身不會有足夠的靴座或螺絲孔,所有雜七雜八的小週邊外掛,多得靠提籠提供平台。(請參閱我為什麼需要提籠?)

而導管組(又稱導軌),標準15mm通用管徑,通常位於攝影機底座(Baseplate),屬大型攝影配備不可或缺的配件,舉凡加掛肩架、遮光斗、減光鏡、跟焦器和外加電池……等大型的外掛,都得安裝在導管上。而攝影機與其配件,一般都是架設於導管底座之上,再視拍攝情況安裝於各類雲台的快拆板之上,如此一來,整組拍攝設備可隨時快速拆裝,即使上一秒還在滑軌上,下一秒就可變為肩架手持。

 

 

或許可以這麼說,想要跨足專業攝影設備,先選好你的導管底座吧,繼續往下看就知道了。

 

遮光斗

遮光斗通常位於設備的最前端,第一個目的在於減少週遭光源帶來的光害,道理和一般鏡頭的遮光罩類似,第二個目的則是為了加裝瀘鏡,大部份的遮光斗內部都有安裝瀘鏡片的溝槽,直接插入即可固定。

而較專業、大型的遮光斗為了穩固,都是設計固定在導管上,而非固定在鏡頭上。

 

鏡頭支撐

並不是每一顆鏡頭都需要支撐,主要是鏡身較長的鏡頭,為了避免單靠卡口支撐、久了變形。大家都知道小白自身也有個支撐器,用途相同,但用法可是不太一樣,小白的鏡頭支撐器是固定在雲台上,而進階的鏡頭支撐器則是固定在雙導管上面的,如此一來可隨時根據掛載的鏡頭調整前後高低位置,也沒有鏡頭不相容的問題,而且靠雙導管固定肯定比單螺絲固定還要穩。

 

無線跟焦器

當設備繁雜的時候,叫攝影師同時掌鏡又跟焦,是無法做到精準的,因為光是掌鏡已不輕鬆,這時就會需要「無線跟焦器」,請攝影助理擔任跟焦手,使用遙控器跟焦,而跟焦器不論是物理跟焦器或無線跟焦器,也都一定是安裝在導管上。

進階的焦環控制器一組會有三顆馬達,分別控制電影鏡頭的焦段、景深、光圈,三組馬達的命令皆來自於訊號接收器,所以會有三條通訊供電線,讓遠端的遙控手可以同時控制三項參數。

此可見掛載於攝影機上的馬達訊號接收器

 

外部錄影機

一般我們在用小機器拍攝時,不會用到這種東西,因為對素材的後製可塑性要求不高。但電影級的拍攝作業中,加掛外部錄影設備是很常見的,大部份的攝影機雖自帶錄影功能,但因著自身的編碼器不夠好,於是會不經過編碼、直接將訊號經由HDMI或SDI送至外部,給更高階的錄影設備編碼儲存,這樣一來,可能機身本身色彩取樣只有4:2:0,但輸出給高階的錄影機便可採用4:2:2儲存,品質更優。(請參閱色彩深度與色彩取樣)

除了上述的情況以外,加裝外部錄影機還有一個原因:「以防萬一」,誰都無法保證,花了大工程拍攝整天的片子,回去時硬碟會不會就掛了!?

 

外部收音設備

如果沒有專員處理收音作業時,可能會將無線麥克風安裝在攝影機上,在拍攝過程,直接將無線麥克風的訊號送入攝影機內與影像一併做儲存,這是較簡單的作法,回去也不必再花費時間做影音對時校正的工作。

 

時間碼產生器

如果聲音與影像是各自獨立並行作業的話,那回去之後,光要把影音同步就得花上不少時間,雖然這點可以使用打板、聲波比對來克服,但更專業的做法還是使用時間碼(Time Code)的方式同步,不論是攝影機或錄音機全部採用同一時間碼,後製時就不用再找時間點了,所以有時攝影機上會安裝TC產生器來確保設備間的時間碼相同。

 

取景器(Viewfinder)

高階攝影機的取景器一般都是另外加掛的,在烈日的戶外拍攝時才安裝,如果今天是在搖臂或穩定器上就用不到了。

 

外接監看螢幕與圖傳

承上,如果不安裝Viewfinder,就會需要使用監看螢幕,有些監看螢幕也提供了錄音+錄影的功能。(請參閱單眼錄影,需外接螢幕的十大理由)

除了攝影師使用的監看螢幕以外,通常還會加裝「無線圖傳」,將即時的畫面以無線的方式發射出去,給導演、跟焦手或其他需要的人監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幕後花絮中的導演,在拍攝當下常是離現場很遠的,那他怎麼確保畫面OK? 就是靠無線圖傳加監看螢幕來達成,總不可能每拍完一次就叫攝影師扛著攝影機回來給導演看吧。

 

專業無線圖傳發射器與接收器

 

供電設備

當你加掛了林林總總的週邊以後,多項週邊可能都需要電力的供給,如果各吃各的電,三不五時就得為這些週邊煩惱電池,麻煩的是,也許為了換這些電池,還得拆卸其它週邊。於是就有了電力整合的設備產生,只須單一電池,就能為攝影機以及週邊設備供電,而影視工業中最常見的就是V-Mount電池,可以快速拆換,一顆的容量可以抵過好幾顆小鋰電,並於電池背板上提供了多種電壓輸出。

V掛電池通常都固定在整組設備的後端,可能安裝在導管上或直接安裝在攝影機後方,在後方是為了讓助理能更方便的更換電池。

 

 

結論

以上只是常見的專業級設備,實際上可能還有更多你我都未見過的東西。你如果只是獨立拍片者,組裝成這副德性可能沒有什麼意義,畢竟這種程度為的不是只有品質、還有效率與團隊作業流程的考量…等等,而這些”傢伙”只是為了讓整個電影級拍攝作業中,將每個環節發揮到最好的手段。

即使你使用裸機拍攝,不代表拍不出好的影片,擁有好的攝影機和鏡頭,對你的用途來說或許已足夠。當然也要擁有好的技術,而那就不是預算的問題了。

 

參考來源:fstoppers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6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