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H 與 Ninja V 的「火花」: ProRes RAW評測

週前,松下宣布:S1H已具備了輸出RAW訊號能力,也就是說Atomos Ninja V將可紀錄來自於S1H的ProRes RAW格式。

 

S1H現可輸出5.9K 30p RAW訊號到Ninja V,並以ProRes RAW格式保存。

S1H和Atomos Ninja V搭上,將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或者說有多強的火花? 攝影師Matthew Allard迫不及待先針對beta版進行了測試。當然,在正式版發佈前,肯定還有不少預料外的問題得一一解決。

 

松下LUMIX S1H

松下證實早在去年8月下旬在好萊塢正式發佈S1H後,就與Atomos積極展開合作開發。

而RAW輸出的功能,將由新的韌體更新來啟用,該版本的韌體是可免費更新的,可由此下載

跟Nikon Z6/Z7不一樣的是,S1H的更新非常容易,不須寄回至原廠進行升級開通,且Nikon的設備另外還需付200美金的費用來升級。

屏幕快照2020 04 17 at 10 27 08 AM

 

安裝韌體

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為S1H安裝新韌體,將.bin韌體更新檔放到SD卡並插入機身插槽,接著進入到相機的設定>韌體頁面,即可將S1H進行升級。

DSC 7709 01

 

另一端的Ninja V也需要進行升級,請至Atomos下載最新的韌體,更新前需注意以下事項:

  • Atomos建議使用剛格式化的磁碟
  • 使用Ninja V進行格式化,該格式才可發揮Ninja V的最佳效能
  • 確認韌體更新檔已放置於根目錄
  • 使用剛充飽的電池或是直接線上電源,韌體更新過程需保證供電沒問題

Ninja V更新步驟:

  • 解壓縮下載的韌體檔:ATOMNJV.FW
  • 將ATOMNJV.FW放入Atomos的SSD中(Master Caddy)
  • 確定韌體檔案放置於根目錄
  • 關閉Ninja V
  • 將有ATOMNJV.FW檔案的磁碟放入Ninja V
  • 開啟Ninja V
  • Atomos Logo出現,接著出現Please Wait字樣,韌體更新會自動開始

需等待數分鐘更新,更新後Ninja V會自動將韌體檔案刪除並關閉。

DSC 7716 01

再開機時,可確認是否已成功安全新版本韌體。

還沒有接束關鍵的步驟,開機後將會有提示。

DSC 7717 01 1

選擇OK後會進入到以下畫面。

DSC 7718

接著開啟手機或電腦,進入www.atomos.com/activation,接著需輸入你的電子郵件信箱和Ninja V序號,接著會得到四位數的啟用碼,再回到Ninja V輸入該啟用碼,即可使用ProRes RAW錄製功能。

屏幕截圖2020 05 16在10 56 45 AM

 

S1H+Ninja V的ProRes RAW如何使用?

在S1H上,需至錄影功能頁,並將HDMI RAW Data Output,也就是經由HDMI輸出RAW的功能打開。

 

在Ninja V這邊,需先確認是否已連接相機、且S1H也已開啟了RAW輸出功能。你可以設定Camera Output為Log/HDR,並選擇裝置為Panasonic,Gamma曲線和Gamut色彩都會設定為對應Panasonic RAW。

 

在Record的設定頁面中,便可以選擇是否要錄製為ProRes RAW或是ProRes RAW HQ。

DSC 7729 1

 

可設定監看的模式為HLG或是PQ。

DSC 7721 01

 

需要注意的使用問題

在示波圖方面,Ninja V原生的709模擬waveform,和S1H的709有所不同。Ninja V的示波圖對應的是Final Cut Pro X。

DSC 7740 01

 

Atomos的建議是:在RAW拍攝模式下採用HLG或是PQ監看,並搭配示波圖,確保向右曝光時,亮部的資訊不會發生失真(裁切)。

 

在曝光正確的情況下,ProRes RAW的素材放入FCPX或是PR時可能會有過曝的情況,不必緊張,這是正常的,你可以手動將影像曝光度降低即可。

FCPX的曝光調整提示

 

此外,要注意的是:4K RAW只在4128×2176 (17:9) Super35的模式下可用,4K RAW並無全幅的選項。如果要拍攝全幅的RAW的話,就必須選擇5.9K的選擇。

 

RAW有哪些解析度和幀率?

Screenshot 2020 04 16 at 5 40 21 PM支援輸出12-bit RAW輸出的解析度/幀率:

解析度 幀率
全片幅 5.9K (5888 x 3312) 23.98/25/29.97p
S35 4K (4128 x 2176) 23.98/25/29.97/50/59.98p
S35 變形模式 3.5K (3536 x 2656) 23.98/25/29.97/50p

DSC 7720 01

聲音訊號也會隨著HDMI RAW一併傳送。

 

穿越4K HDMI的5.9K ProRes RAW技術

S1H可以透過4K HDMI輸出RAW數據流至Ninja V、Shogun 7、Shogun Inferno、SUMO以及NEON,藉由這類設備將資訊打包為ProRes RAW格式,並儲存於SSD磁碟中。

使用ProRes RAW在電腦上進行編輯時,便能以極高的效率去拜耳(解碼)、並以近乎最高的彈性對這些影像進行編輯與調色。ProRes RAW格式除了讓檔案有更合理的大小,在後製編輯上也更容易。

(請參閱:為什麼ProRes RAW很強大?)

經過4K HDMI的傳輸規格,卻可傳輸如此大量的數據,究竟這是如何辦到的? 可想而知的是:這些大公司運用了閉迴路(closed-loop)的方式單向傳遞資訊,這個作法可讓不同廠牌在保護自家處理技術的前提下,又可共用同一種規格互相傳遞RAW數據。

BTS select US 3

 

ProRes RAW+S1H效果實測?

因為疫情的關係,Matthew尚未有機會出門拍攝任何較可看的畫面,純粹只能在家測試。

5.9K於機內非RAW格式錄製時,其紀錄格式最高等級為200Mbps (4:2:0 10-bit LongGOP) H.265/HEVC。

其實在S1H的內錄選擇算十分豐富,僅有5.9K的內錄格式相對不像其他解析度的格式理想,僅有4:2:0的採樣情況下,肯定會和外錄的RAW相差甚遠,但這裡還是要來看看在5.9K下,內錄和外錄RAW的差異。

 

同樣在ISO 4000的感光設定下比較。無懸念的,可以看到在外錄的ProRes RAW 5.9K素材,更多的細節被保存。內錄的5.9K格式,在細節上明顯有較「軟」的現象。此外,針對暗部的噪訊,S1H內錄的素材看起來較為平滑,在軟體中可見5.9K RAW的雜訊較為明顯,其實是因為Panasonic在內錄時就有針對雜訊作抹平處理,給了你「內錄比較乾淨」的錯覺。

對於較為專業的用戶而言,應該都會較傾向在後期時進行降噪,較有微調的空間和機會,這也是用RAW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不要被影片中RAW的雜訊給嚇到了。

 

Matthew大多都是拍攝靜態物體,而對於Codec編碼器的挑戰,通常會要靠拍攝動態的畫面才看得出來,雖然這次沒有測試到,但如果你要用S1H拍攝大量運動畫面,那最好還是不要挑戰內錄的Codec,直接上ProRes RAW才能避免遺憾。

 

至於4K的內錄和外錄RAW差異有多少呢? S1H的4K內錄規格就好上了許多:400Mb/s 4:2:2 10-bit。

 

影片可以清楚的看到內錄4:2:2 10-bit和外錄ProRes RAW的差異。還是要提醒一次:ProRes RAW的4K,只能擷取S35的視角。Matthew在這裡的內錄4K選擇的是UHD,而非4K DCI。

4K的比較結果差異,並沒有像5.9K的比較那麼明顯。RAW因為沒有經過機器內部處理過噪訊,後期直接拉高曝光時一樣會有較明顯的噪訊,但可以藉由後期再抹平。

乍看之下,內錄和外錄RAW的影像品質似乎差異不大,不過一旦進行放大之後,還是可以發現不小的差別。Matthew選擇拍攝家裡的這支小機器人,因為有著不少細部的細節可以讓差異較為明顯。

Screenshot 2020 05 17 at 12 44 55 PM

除了噪訊以外,顏色的呈現上也可以明顯看到區別。可以看到外錄RAW的畫面,機器人的腳較偏紅,內錄的則有點偏橘,理論上來說前者的顏色較精確,當然這也要看解碼的角色是誰。

不過ProRes RAW畢竟不像內錄格式會進行像素抽採樣(chroma subsampling),此外又有高達12bit的色彩資訊,這點絕對不是高規格的內部編碼器就能挑戰的。

至於在動態範圍的表現上,內錄如採用V-log,在明暗的分佈表現上和ProRes RAW可說是差不多。

內錄的動態範圍

 

ProRes RAW的動態範圍

 

接下來測試低光/曝光不足時的還原能力,這裡是採用內錄的4:2:0 8-bit 4K60P 和 ProRes RAW 4K60P比較,而拉高曝光還原後的畫面,可見ProRes RAW仍有些微調整的空間,內錄的畫面的暗部幾乎完全無法使用。

原曝光不足畫面

 

內錄4:2:0 8-bit還原曝光

 

ProRes RAW還原曝光

 

跟以前的RAW不同的地方是:如果你的白平衡偏差得太嚴重,目前是無法挽救的,也就是說其實ProRes RAW的RAW並非真實直接紀錄的感光單位數據。換句話說:寫入ProRes RAW的光線數據,實際上仍是有受到當下白平衡的參數影響。確實在FCPX的RAW調整參數中,目前仍沒有看到白平衡和ISO的調整選項。

 

Matthew拍攝了一顆白平衡偏差嚴重的畫面,整體畫面偏向極冷/綠的色溫,進到FCPX之後,使用調色工具,仍難以還原。

Screenshot 2020 05 18 at 1 16 23 PM

 

好笑的是使用了內建的設定檔Raw to Log的Cannon Log2/Cinema Gamut,反倒最後能得到了較正常的結果。

Screenshot 2020 05 18 at 1 17 19 PM

 

所以Matthew提醒現階段時,還是得稍微注意一下白平衡的設定是否正確,畢竟如果要使用FCPX原本的調色功能去糾正色溫的話,調整範圍也只有2500K~10000K,在嚴重色溫偏差時仍是不足使用、且是無法有效校正的。

他嘗試將素材轉換為ProRes,再放入DaVinci Resolve裡調整就容易多了,只是這不就失去了ProRes RAW的意義了嗎?

為了證明BRAW辦得到,Matthew使用了BMPCC 6K拍攝了同樣色溫偏差嚴重的BRAW畫面,進到達芬奇中直接在RAW參數中調整。

BMPCC 6K色溫偏差畫面

 

達芬奇內校正色溫

 

成功簡易校正色溫

 

所以BRAW是做得到的,ProRes RAW目前來看是略遜了些。當然一方面BMD從前端拍攝到後期軟體都是自家出的,沒道理做不到。看來ProRes RAW在前後端的軟硬體磨合方面得再多花費一些功夫了。

 

自動對焦

對比式的自動對焦沒什麼特別,至少可以用,但理不理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開啟了外錄ProRes RAW支援,使用上有什麼改變?

Matthew認為,會喜歡使用S1H的原因是:即使不需要外加什麼週邊,都能順利的作業,就算連提籠都沒有。觸控翻轉螢幕很不錯、收音效果也好,機內穩定的效果也棒,就連內錄的格式其實也都沒什麼好挑剔(除了5.9K以外)。

他認為多數人其實不需要使用到外錄的功能,一旦加裝了螢幕或其他複雜外掛,S1H其輕巧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此外,Canon的R5可能也將改變這個生態,因為R5不需要外部記錄裝置就可拍攝RAW影片。

Screenshot 2020 05 17 at 3 25 57 PM

 

當使用外錄RAW時,會被迫以Ninja V的畫面為主要操控介面。也就是說外錄會停用機身螢幕的觸控對焦功能、以及觀景窗顯示。你必須要以Ninja V來進行觸控對焦,但在Ninja V上這個操控並非那麼直覺,除了需要雙擊,如果正巧在放大模式時還得先跳出…等等。

另外,即使這些外錄監看螢幕的亮度都比機身螢幕還要高,真的遇上了大艷陽,還是不如觀景窗好用。

而且機身上掛了螢幕,要長時間手持就不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為重心緣故,可能最後仍非得弄個肩架不可。

加裝了外錄螢幕,重心偏移,手持恐怕無法太久

 

開啟了外錄RAW功能對後,S1H的續航力也明顯下降。而Ninja V因為處理大量數據,也會跟著發熱,導致風扇需高速運轉,這是很多週邊在高溫下會產生的問題。

綜合以上,一旦你想要接上外錄,那就必須脫離「輕便單眼作業」的幻想,加個肩架手把、好好分配重心,才是明智之舉。

畫質和輕便(或說實用性)兩者當然都重要。但一旦你要更好的畫質,勢必得犧牲一部份「原來的輕便」,值不值得,這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究竟你需要多少資訊?

雖然說ProRes RAW在紀錄RAW時「相對」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空間,但終究是RAW,比起H.265等其他格式的素材仍然大了不少,尤其是採用5.9K RAW時,你最好在選用前搞清楚空間消耗的速度有多快。

Matthew發現在Atomos上有一些資訊似乎顯示得不太正確,比如使用2TB AtomX SSD時,ProRes RAW和ProRes HQ所顯示的可錄製時間是相同的…這些問題只能先歸咎給beta。

以下是裝上了2TB AtomX SSD磁碟後在Ninja V上所顯示可錄製時間:

ProRes RAW ProRes RAW HQ
5.9K30p 97 minutes 97 minutes
5.9K25p 90 minutes 90 minutes
5.9K23.98p 97 minutes 97 minutes
4K23.98p (S35) 105 minutes 105 minutes
4K30p (S35) 90 minutes 90 minutes
4K60p (S35) 90 minutes 90 minutes
4K50p (S35) 90 minutes 90 minutes
3.5K50p 4:3 (S35) 90 minutes 90 minutes
3.5K30p 4:3 (S35) 97 minutes 97 minutes
3.5K25p 4:3 (S35) 97 minutes 97 minutes
3.5K23.98p 4:3 (S35) 105 minutes 105 minutes

 

如何處理ProRes RAW的檔案

使用FCPX處理ProRes RAW可說是最簡單不過。要發揮素材完整的動態範圍,在作業的色彩空間中將Library的色彩處理設定設成”Wide Gamut HDR”,這樣一來內建的camera LUT就不會套用,讓你可以自己以內建的色彩工具來著手調整影像最大的動態範圍。

Screenshot 2020 05 16 at 12 29 48 PM

 

接著將你的ProRes RAW素材加入至專案中,在素材的資訊頁中,可以看到ProRes RAW設置選單。

Screenshot 2020 05 17 at 10 32 09 AM

 

“RAW to Log Conversion”選項,就是你會用到的功能,ProRes RAW檔案有包含了metadata,紀錄了拍攝的機型等資訊,FCPX可以將素材套用到正確的log,使用S1H拍攝的RAW素材,則預設選擇”Panasonic V-Log”為最佳轉換。

 

和傳統的RAW工作流程較為不同,使用ProRes RAW,沒有任何設定去調整RAW的白平衡和ISO,如果要針對這兩個屬性調整的話,則需交由FCPX的內建色彩調整介面處理。這點還是令人有所疑慮,也只能看日後該格式與FCPX的發展是否改進了。

儘管如此,ProRes RAW仍是FCPX的最佳RAW夥伴,在後期上也能提高不少效率,而且不見得需要十分高端的硬體設備,這是ProRes RAW的最大賣點之一。

 

有什麼缺點?

對於輸出RAW HDMI,確實有一些問題值得你注意:

  1. 無法同時在機內錄製
  2. 色彩風格將鎖定在V-Log,雖不會影響RAW輸出色彩,但相機螢幕的顯示色彩會鎖定在V-Log Gamma的色彩。
  3. AWB、AWBc、AWBw、日光、陰天、陰影、白燈、閃光燈…等白平衡模式無法使用
  4. 循環錄影(Loop Recording)無法使用
  5. VFR(Variable Frame Rates)停用
  6. Live Cropping停用
  7. Focus Transition停用
  8. 濾鏡特效停用
  9. 時間戳記紀錄功能停用
  10. 檔案分割功能停用
  11. Image Area of Video停用
  12. 數位變焦停用
  13. Color Bars停用
  14. MF對焦輔助顯示停用
  15. 鏡頭邊暈補償停用
  16. 鏡頭衍射補償停用

在Ninja V方面,當接收S1H的5.9K RAW時,無法將HDMI再輸出給其他裝置。

還有就是前面說過的,S1H的4K RAW只有S35模式,需要全幅的RAW的話只能用5.9K。

鏡頭衍射補償在輸出RAW時會被停用,如果你用的是和機身連線傳遞資訊的鏡頭,可能會有問題。

因為不會有鏡頭校正、衍射等補償處理,畫面可能甚至會跟內錄的結果很不一樣。

S1H機內錄製畫面

 

ProRes RAW 畫面

 

你是否也需要RAW?

這個問題不免俗的還是要回到「個人需求」上,但不可能每個人都需要拍RAW,大部份的單機動態攝影師也無需要使用這個格式。不過一旦需要時,它就會是一項利器。

如果你平常使用4K或HD的內錄格式拍攝,已經可以達到自己與客戶都認為十分理想的效果,要額外投資外部紀錄器來錄RAW,除了會讓你多了不少重量,以結果論而言,作品也不一定會明顯得變更好,實無必要。

當然,如果你就是要追求最完美的畫質,那加裝一台Ninja V肯定可以達成。但記得重要的永遠是背後的「腦袋」,你今天拍攝的東西如果不怎麼樣,拍攝了RAW檔恐怕也難以讓它看起來「很怎麼樣」。一般格式都拍不好的話,那RAW可不會讓你畫面變美。

此外,你拍的素材是否得交由客戶進行後期處理? 他們是否也採用支援ProRes RAW的設備或軟體? 他們是否會接受5.9K的ProRes RAW? 這些都是拍攝前得先思考的問題。當然,如果是自己拍自己後製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現階段,ProRes RAW無法在後期像傳統RAW一樣改變白平衡或ISO,若說需要ProRes RAW,那我想會是因為12-bit的色彩資訊。

DSC 2459

 

感想心得

在Canon R5發表規格之前,S1H可說是最猛的機型了,雖然已不是第一,但5.9K RAW外錄這種性能,在無反相機中肯定還是會炙手可熱好一陣子。

雖然焦點都在外錄的RAW,但5.9K的內錄規格還是有些不足,如果5.9K的內錄品質能較高的話那會更完美。

增加一台外部錄影裝置(Ninja V),雖然可以彌補內部編碼器的不理想,但從另一方面想,許多攝影機都已內建了優異的編碼性能,這時選擇一台單眼外掛一台外錄螢幕的理由有多強烈? 這麼一個組合(S1H+Ninja V)相較之下反倒是違反人體工學的。

「藉由外錄達到更高規的記錄格式」←這只能算是在「美中不足」時額外補上的一撇,如果回到出發點,該組合是否會是首選? 耐人尋味。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參考來源:newsshooter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7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