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或照片攝影,有哪些不同的鏡頭考量?

頭的質素要好,是天經地義,但進一步說到拍攝的內容,是影片或照片? 選擇鏡頭的考慮因素是否仍相同?

 

其實這是不太正規,但其實又有一點專業的技術議題。

因為就著正規來說,我只想要用電影級別的鏡頭來拍攝影片。但除了預算的限制以外,機動性、操控性…等,時常仍得回到相機用鏡頭才有其可行性,且拍照性能極佳的鏡頭並不見得都適合錄影。

嚴格說起來,在意的因素會是不同的。而究竟拍攝影片時的鏡頭選擇,和拍照攝影有什麼不同?

 

一、畫面比例

不論是照片或影片,各焦段鏡頭所帶來的前後景壓縮感都會是相同的,大光圈所能帶來的景深也是相同的。所以像50mm適合拍攝人物照、16mm適合拍風景照…這類道理,換作影片也不變。

要注意的是,攝影最常見的都是以4:3的畫面比例為主,而影片則多以16:9為主、甚至更寬的電影感比例 (實際上可能並非較寬、而是上下更窄)。所以在選擇焦段的時候,也得考慮到畫面上下的裁切,焦段可能得抓得鬆一點,原本28mm的廣角,可能要換成24mm才有裁切的緩衝空間。

 

預設相機拍出照片的比例為4:3(左),而切換至錄影模式16:9(右)時,上下會發生裁切。

 

二、防手震

對於使用相機錄影的攝影師來說,防手震功能很重要,雖然機身自帶防震功能已日趨普遍,但對於較低階無防震的副機來說,鏡頭的光學防手震仍是必要的。

而同樣是防震,也有所差異,有些鏡頭雖具高級數防震,但僅能讓你拍出好照片而非好影片,在手持錄影時如果想要來個”pan”或”tilt”,就會特別”卡頓”,反倒得將其關閉才能得到平順的運鏡。當然現在新的鏡頭在設計防震系統時,都已會將這類錄影需求考慮進去,讓動態運鏡也可以十分順暢且穩定,但如果你安裝的屬於較早期的防震鏡頭,建議還是事前拍一拍試試手感較保險。

 

三、對焦環

早前電子跟焦環還未普及前,大家都是習慣使用機械跟焦環進行跟焦,所以只要在鏡頭上面的對焦點做個記號,轉到那裡就是自己要的景深距離。

然而目前許多鏡頭已都採用電子跟焦環的設計,除了改善影時的手動跟焦手感,同時也允許將其設置為光圈或曝光補償的調整環。雖然說立意良善,但對於拍片時要進行A-B點或定點對焦的需求,就只能殘念了,這也是為什麼電影鏡頭仍需保有機械跟焦環的設計。

說到 DSLR 拍影片,不少人都是從L鏡開始,而其對焦環正是機械式的。

 

四、長焦需求

對於專業攝影機來說此特性並不適用,但如果你也是使用單眼/無反相機在進行影片的拍攝,那應該知道拍照時,像素資訊會比影片高出許多,換言之,相機的 CMOS 在錄製影片時是無法完全發揮的。

因為即使是4K影片,仍無法完整發揮 CMOS 的所有像素,所以可以「選擇用不一樣的方式應用 CMOS 的像素」。

Nikon D850 的影片「影像區域」切換功能

 

大部份的全片幅單眼,都可以切換成 APS-C 的模式(比如 A7iii 開啟 Super 35 模式 ; Z7 從 Fx 切換成 Dx……),也就是集中使用中間區域的像素,起先這個功能的目的是為了適配非全幅鏡頭,後來被應用在畫素需求較低的影片拍攝,也算是無心插柳。

有個朋友專拍影片,覺得 24-70 f/4 不夠使用,想換 24-105mm f/4,自從知道可以切換後,姑且不論其他方面,至少主要的焦段不足問題已得到解決。同理,如果覺得 70-200mm 不夠用,那你可以切換使用 APS-C 模式,200mm 的焦段若以乘 1.6x 計算,等效焦段立刻增加為 320mm ,這樣一來等於你帶一顆 70-300mm 出門。

從全幅視角切換至 APS-C 模式,可做為影片拍攝時增加焦段的方案。

 

當然在切換之間,相機的像素處理方式會有所差異、可能影響到品質,但只要手上的全幅相機,在切換為 APS-C 模式後可保有同樣的影片格式與畫質,那這將會是你延伸焦段的重要工具,記得好好利用。

 

延伸閱讀:

給單眼錄影新手的「鏡頭選購指南」

手持式攝影機與單眼錄影的差別

平面攝影與動態錄影的差異

平面跳槽動態攝影,你該知道的7件事

edelkrone SliderONE Light 手動滑軌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7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