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CC 6K 吃電怪獸實玩心得

到 BMPCC 4K,總是讓人又愛又恨,讓人愛的是品質和性能,讓人恨的總是那讓人不敢恭維的吃電量,而 BMPCC 6K 的到來,正反兩面的特點都被放大。這回親身把玩了下 BMPCC 6K,雖礙於使用天數有限,倉促之下沒辦法好好拍點什麼,但至少可以跟大家來簡單做個非官方的介紹和使用心得。

 

BMPCC 6K 發表之初,第一時間就有分享自己對該產品的看法,實際使用後,跟我預期的沒有差太多,當然,這是我第一次接觸 6K (2120萬畫素) 的原始素材,比起 4K (800萬畫素) 硬生生多出了近三倍的畫素量,仍然令我非常的驚艷。

簡單的一些使用心得分享,可以先參考影片,還有分享文可往下閱讀。

 

 

S35:電影規格的基本條件

雖然片幅大小不會是絕對的關鍵,但對於一定等級的節目或影像製作,在影像編碼能力條件相同的前提下,如果我有 Super 35 的選項,當然願意放棄 M43 的機器,我想大多數人都是如此。

此外,對於職業電影攝影師來說,身上擁有 EF 鏡群的可能性遠比 M4/3 鏡群來得多許多,畢竟正規電影鏡頭,大多數都採用了 EF 和 PL 接口,這也正是 BMD 所圖的如意算盤。

 

6K Blackmagic RAW

BMPCC 的主要亮點在於:提供了極高無損的 RAW 輸出,每一格畫面都享有自己獨立且完整的資訊。而說到 RAW,從前沒有個一兩百張小朋友得不到的規格,當今已成小型攝影機/相機的兵家必爭之地。與此同時,除了 BRAW 之外,Z Cam E2 也推出了 ZRAW,而松下與尼康也與 Atomos 合作、積極開發著 ProRes RAW 的輸出格式。

回到 BMPCC 6K,這是一台以 6K 可以拍攝 50fps RAW 的掌上型設備,採用 6K (2.4:1)更可拍攝 60fps,必須要說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想當年一代有 ProRes 就已經讓大家流口水流到那邊去了,科技的進步真的是人類自己都無法預測的快速。

BRAW 在 BMPCC 6K 上提供了3:1(323 MB/s)的檔案流量,其性能之高,一般 SSD 的頻寬也吃不消,這次試拍原本妄想著玩玩看最高規的3:1,結果發現自己的硬碟(Samsung T5 SSD)不論是速度或容量都吃不消,只好改為8:1 BRAW。可以看到 BRAW 的格式有 3:1~12:1,這裡指的是「恆定的流量」 ; 你也可以選擇 Q0 或 Q5,指的是「恆定的品質」,它會依照畫面的複雜度來決定當下的流量,採用 Q0 時,流量最高可以衝到 483 MB/s。依照官方提供的資訊,如要使用3:1的 RAW 格式,需採用 CFast 卡才能解決頻寬的問題,最高規建議採用的 SSD 型號為:Wise PTS-1024 Portable SSD 1TB,可錄製5:1的 RAW 格式。

 

BMPCC 4K 提供了原生的 4K RAW,而6K版本並無主流的 4K 尺吋可選用(除非用 ProRes,且會有裁切),除了 6K 和 5.7K 的 RAW 以外,再往下就是 3.7K RAW。後期如果需要標準 4K 又要 RAW,你只能硬著頭皮拍攝 6K/5.7K RAW,進到剪輯接段也肯定跑得比 4K RAW 還吃力。

兩台機型的拍攝格式對照(以 30fps 計算):

BMPCC 4K BMPCC 6K

4096 x 2160

Blackmagic RAW 3:1 – 135 MB/s
Blackmagic RAW 5:1 – 81 MB/s
Blackmagic RAW 8:1 – 51 MB/s
Blackmagic RAW 12:1 – 34 MB/s
Blackmagic RAW Q0 – 81MB/s至203MB/s *
Blackmagic RAW Q5 – 21MB/s至58MB/s **
Apple ProRes 422 HQ – 117.88 MB/s
Apple ProRes 422 – 78.63 MB/s
Apple ProRes 422 LT – 54.63 MB/s
Apple ProRes Proxy – 24.25 MB/s

3840 x 2160

Blackmagic RAW 3:1 – 127 MB/s
Blackmagic RAW 5:1 – 76 MB/s
Blackmagic RAW 8:1 – 48 MB/s
Blackmagic RAW 12:1 – 32 MB/s
Blackmagic RAW Q0 – 76MB/s至190MB/s *
Blackmagic RAW Q5 – 19MB/s至55MB/s **
Apple ProRes 422 HQ – 110 MB/s
Apple ProRes 422 – 73.6 MB/s
Apple ProRes 422 LT – 51 MB/s
Apple ProRes Proxy – 22.4 MB/s

1920 x 1080

Blackmagic RAW 3:1 – 33 MB/s
Blackmagic RAW 5:1 – 20 MB/s
Blackmagic RAW 8:1 – 13 MB/s
Blackmagic RAW 12:1 – 8 MB/s
Blackmagic RAW Q0 – 20MB/s至49MB/s *
Blackmagic RAW Q5 – 5MB/s至14MB/s **
Apple ProRes 422 HQ – 27.5 MB/s
Apple ProRes 422 – 18.4 MB/s
Apple ProRes 422 LT – 12.75 MB/s
Apple ProRes Proxy – 5.6 MB/s

6144 x 3456 (6K)

Blackmagic RAW 3:1 – 323 MB/s
Blackmagic RAW 5:1 – 194 MB/s
Blackmagic RAW 8:1 – 121 MB/s
Blackmagic RAW 12:1 – 81 MB/s
Blackmagic RAW Q0 – 194到483 MB/s *
Blackmagic RAW Q5 – 49到139 MB/s **

6144 x 2560 (6K 2.4:1)

Blackmagic RAW 3:1 – 240 MB/s
Blackmagic RAW 5:1 – 144 MB/s
Blackmagic RAW 8:1 – 90 MB/s
Blackmagic RAW 12:1 – 60 MB/s
Blackmagic RAW Q0 – 144到359 MB/s *
Blackmagic RAW Q5 – 37到103 MB/s **

5744 x 3024 (5.7K 17:9)

Blackmagic RAW 3:1 – 264 MB/s
Blackmagic RAW 5:1 – 159 MB/s
Blackmagic RAW 8:1 – 100 MB/s
Blackmagic RAW 12:1 – 67 MB/s
Blackmagic RAW Q0 – 159到395 MB/s *
Blackmagic RAW Q5 – 40到114 MB/s **

4096 x 2160 (4K DCI)

Apple ProRes 422 HQ – 117.88 MB/s
Apple ProRes 422 – 78.63 MB/s
Apple ProRes 422 LT – 54.63 MB/s
Apple ProRes Proxy – 24.25 MB/s

3840 x 2160 (Ultra HD)

Apple ProRes 422 HQ – 110 MB/s
Apple ProRes 422 – 73.6 MB/s
Apple ProRes 422 LT – 51 MB/s
Apple ProRes Proxy – 22.4 MB/s

3728 x 3104 (3.7K 6:5变形)

Blackmagic RAW 3:1 – 176 MB/s
Blackmagic RAW 5:1 – 106 MB/s
Blackmagic RAW 8:1 – 67 MB/s
Blackmagic RAW 12:1 – 45 MB/s
Blackmagic RAW Q0 – 106到265 MB/s *
Blackmagic RAW Q5 – 27到76 MB/s **

2868 x 1512 (2.8K 17:9)

Blackmagic RAW 3:1 – 67 MB/s
Blackmagic RAW 5:1 – 41 MB/s
Blackmagic RAW 8:1 – 26 MB/s
Blackmagic RAW 12:1 – 17 MB/s
Blackmagic RAW Q0 – 41 to 101 MB/s *
Blackmagic RAW Q5 – 11 to 29 MB/s **

1920 x 1080

Apple ProRes 422 HQ – 27.5 MB/s
Apple ProRes 422 – 18.4 MB/s
Apple ProRes 422 LT – 12.75 MB/s
Apple ProRes Proxy – 5.6 MB/s

 

6K BRAW 拍攝心得

一、6K 魄力無限

這是我首次接觸 6K,不得不說這種畫面的銳利精細度,看了眼睛身心都會健康起來。

「後期裁切」這對大家都不感到陌生,以前都是 4K 裁給 1080p,這回玩的是 6K 裁給 4K,若要餵給1080p,相對也有了更大的空間。

即使不裁切,直接將 6K 影像縮放至 4K 的專案編輯、輸出,其表現出來的畫質細膩度甚至比原生 4K 更加銳利。

 

二、平面畫質的需求水準

跟玩平面攝影的朋友比起來,我們動態攝影師沒有靜態觀看或大圖輸出的壓力,所以對於畫面的細緻度要求,相對來講並不高,但隨著影片的質量日益提升,也不得不面對鏡頭/鏡片品質的問題。

這次拍攝下來,淘汰了少數之前常用的 CPL、ND 甚至是保護鏡,之前 4K 時還沒有問題,這回在拍攝途中,在機身檢查 6K 素材,立刻就發現銳利度降低。所以如果你也剛進入6K,請先好好檢查你的鏡頭和濾鏡。

 

三、RAW 的魄力所需更高的成本

必須要說,BRAW 是3:1和8:1,是人眼難以分辨的,可能要經過強烈的後期「摧殘」,才能讓人感受到差異。

也就表示,在許多情況下,你使用 3:1 RAW 拍攝靜態的低反差場景,大量消耗了電量和容量,換來的加分效果卻是微乎其微。

雖然這次試拍有準備著 V-lock 電池,但為了方便直接手持,還是先使用手上所有的 LP-E6。我想大家已經知道結果了,那就是換電池就像在換彈匣一樣快,6K 的子彈打起來消耗速度比 4K 更快了一些,雖然沒有詳細測試,但整天下來,大約平均15~20分鐘就會噴掉一顆電池。照這個情況,出門沒帶個20顆,我心裡都會忐忑。

 

雖然切換到 ProRes 拍攝的話,吃電的情形就會緩和不少,只是這不該是解決方案,拿著這台 6K 神機只拍 4K ProRes 好像有點浪費。

所以 6K 要玩,得先燒個幾K新台幣,銀彈不足可是玩不起的。

 

四、切換 4K 時的小缺撼

延續前面說的,這點可能會比較不方便:在某些場合,想直接拍攝標準 4K 時,只有 ProRes 可使用,而且並非 Super35 的視角(會裁切),也許編碼方面有技術上的困難,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總覺得這是一點設計上的小缺撼,你有 6K RAW、5.7K RAW、3.7K RAW、2.8K RAW,但就是沒有 4K RAW,看到這裡真是讓人眉頭深鎖。

 

五、雜訊抑制

許多人期待著 6K 版本比 4K 版本的高 ISO 能表現得更好,但這是一種「新的一定比舊的好」的迷思。

如果是 4K Super35 的感光元件,我想感光表現好那會是肯定的,但這台產品雖把感光元件換大了,但畫素也跟著增加到 6K,實際上改變的不過是畫素變高、視角變廣,感光能力並沒有比 4K 的還要好。

至於好或不好,我都一樣會講「可接受」,畢竟每個人每個團隊所能接受的噪訊極限也不同。

 

六、雙原生 ISO v.s 動態範圍

雖然在 BMPCC 4K 就有這麼樣的一個設計,但這裡還是要再提醒一下:雙原生動態範圍影響到的不僅是雜訊抑制的表現,同時也關係著動態範圍在明暗兩側的表現,6K 版本亦是如此。請參閱 有效掌握「雙原生 ISO」,提升動態範圍

 

以前 RAW 拍照片時,不必在意 ISO 的設定,畢竟 RAW 的感光數據只會紀錄原生 ISO 感測到的數據。但既然會有「雙原生」的 ISO,也就意味著你拍攝的時候也得選擇正確的原生 ISO,這是後製沒法改變的。

想要駕馭好 BMPCC 4K/6K 的專業使用者,ISO 對動態範圍的影響,絕對是一個必修的課題。

 

六、操控感

操控方面,BMPCC 6K 大致上 都和 4K 版本的相同,5吋超大的觸控螢幕加上直覺的功能表,UI 方面還是 BMD 做得最理想。

 

機身外觀和 4K 版唯一的不同,就是卡口處變得較厚,畢竟 EF 鏡頭相較 M4/3 的後距長了不少。所以手持方面,兩台機子的重心不同,若真要說誰好握,那可能還是 4K 較集中的重心會較理想。

重心改變對於穩定器的支援度也會是個問題,但這次手邊沒有穩定器,所以這個等之後有機會再測試了。

 

七、穩定性

「機身散熱如何?」 這是大家常會問的問題,尤其是被S牌單眼折磨了許久,對這個問題我也很在意,拍到都是手汗就算了,錄一半熱當更讓人汗顏。

話說為何每次測這種機器都選在夏天(汗~)… 這次頂著31度的高溫,即使是頭頂烈日、使用 6K RAW 拍攝,也沒有發生過熱的問題,散熱系統很穩定且安靜的工作著。

 

更令我驚訝的是,為了追焦,左手一直貼著在鏡頭接口的底部散熱孔,卻感覺不到什麼溫度,害我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全身流太多汗、已經感受不到機器的高溫。

只能說電影級的設備就是好在這裡,你完全不必擔心穩定性的問題。

 

八、後期工作流程

如果你已經玩過 BMPCC 4K 的 BRAW,那對於後期的工作流程來說,應該可以立即上手。

我發現大家都會有一個不盡然正確的觀念,就是以為「RAW 在後期會更吃效能」,其實不一定。當你使用常見的 H.265 或 H.264 這類影片格式的檔案進行編輯時,電腦是需要對其進行「解碼」的,而這類格式因為在「編碼」時有一定的演算複雜度,所以不論在編碼或解碼時都會耗掉不少運算的效能,在幀與幀之間不斷的來回運算。

而 RAW 雖然檔案肥大,但幀與幀之間皆獨立,電腦在處理時也僅需將原始的數據去拜爾化(debayering),無需再經過複雜的轉碼運算,所以對運算來說反倒不會有太大壓力。但,電腦的顯示卡和硬碟讀取速度仍要有一定的水準才會流暢,畢竟畫素極高,色彩資訊量也很大,尤其是硬碟的吞吐量與讀寫速度一定要夠大,否則 BRAW 跑起來也是會卡卡,最好都使用 SSD 或磁碟陣列來剪輯才不會吐血。

 

 

心癢癢? 究竟該不該買?

經過了一番體驗與思考,除了被 6K 的畫質毒到,對這個問題的其他部份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請參閱:BMPCC 6K:究竟是為了6K而來? )。但再次回答這個問題前,可以先分為幾種對象或狀況。

 

問題一:想帶它出去旅行拍 VLOG 可以不可以?

想要快樂出遊,奉勸你還是買單眼相機吧,BMPCC 6K 沒辦法讓你的 VLOG 拍得很愉快。拍攝的過程,我雖然很享受它的畫質與格式,但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二代看似符合人體工學的機身設計,但想要「順利」的使用 BMPCC 作業,是不建議手持的。你最好有個提籠、有個雲台,裝個肩架手把組,為什麼? 因為你需要一顆不小的V掛電池來滿足駭人的吃電怪獸。此外,還需要一台監視器,因為它的螢幕不能翻轉、大太陽下也不夠亮。哦對…除了外接電源、外接螢幕,你可能還需要外接 SSD。對大部份使用者來說,我會比較建議買 SSD 來錄製,除了相較於高階的 CFast、SDXC 比較便宜、通用性高,拍攝完直接連接電腦進行處理也方便許多。

 

我會說它比我操控一台 FS5 還要麻煩,因為你得花費不少心神進行這些「整合」,裝了這麼多傢伙,你是甭想純手持了,而且最好有個助理協助你操控各項功能,要一個人駕馭這台機子,最後只會把自己搞死,這個我已經試過了。

情境二:只是想玩玩看電影機

像 BMPCC 或是 Z Cam E2 這類產品,的確可以讓你以低廉的價格獲得高階的影像。

但是,我還是得說個但是:RAW 雖然有極大誘人的魄力,但錄影的 RAW 絕對不能被當作照片的 RAW 來看待,你以為你不過買了 BMPCC 6K,其實你才要剛開始燒錢,除了週邊,還得花掉不少銀兩去升級你的儲存空間和速度。

如果你沒有大把鈔票的話,還是買個 A7 來拍拍 Slog-3 就好,除了在成本上會較為低廉,技術上的需求門檻也會比較低些。

 

情境三:有電影攝影機作業經驗,想要一台輕便的

駕馭像 BMPCC 6K 的這種高階格式對你的後期能力來說應該沒有問題。

但有問題的恐會是操控的問題,大型攝影機雖然笨重,但在操控方面功能都整合得很理想,即使是單人作業,出機前不用作太多的整理或設定。BMPCC 6K 本身太精簡,你得花比大攝影機更多的精力在整合週邊,到頭來可能會比你帶一台 FS5 出門還要累。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團隊或是有助理,那 BMPCC 6K 會是個好選擇,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建議三思。

 

情境四:作副機是否適合?

適合,本身電影規格的設計,如時間碼(TC),可以滿足高階機器的工作流程需求。

在一些小專案的拍攝中,即使作為主機也可以很適合,只是外部的儲存和電力提供,風險會較大型攝影機來得高,需多加注意。

 

情境五:拍紀錄片是否適合?

紀錄片時常動輒拍攝幾天,甚至是數月數年,用 RAW 來拍攝,說你可能得先買個貨櫃當硬碟倉庫也不為過,業務機可能比較適合你。BMD 的 Cinema 系列對你來說,不會是你畫質與容量(或是畫質與便利性)的最佳平衡點。

問題六:已有 BMPCC 4K,想升級 6K

前面提到過,6K 版的 BMPCC 不是來取代 4K 的,兩者感光能力差不多,除非你對畫素的要求如此嚴苛、非 6K 不可或是就是堅持要 Super35 的視角… 不然其實沒必要更換,這個錢省下來買顆厲害的鏡頭或更好的腳架會比較實在。

 

 

結論

6K 的定價幾乎是 4K 版的二倍,這我不太能接受,不能接受的不是價格太貴,而是相較之下,4K 的 CP 值還是較高,就看各人願不願意多花這個一倍的錢去換 Super35 了。

 

 

分享這篇文章
Jackson Lin
Jackson Lin
文章: 458

發表迴響

0
    0
    您的購物車
      計算運費
      套用折扣